古诗句

匹马西从天外归

诗句
匹马西从天外归
拼音
 pǐ mǎ xī cóng tiān wài guī
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
上平五微
下一句
扬鞭只共鸟争飞

「匹马西从天外归」的意思,全诗译文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我骑着马独自从西方那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急切地赶路,好像是和鸟儿在争先一样。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匹马西从天外归」出自:《送崔子还京》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匹马西从天外归」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匹马西从天外归」辞典释义

◎ 匹的意思

【子集下 • 匸】匹·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唐韻】譬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僻吉切,品入聲。【說文】四丈也。【正譌】四丈則八端,故从八。从匸,象束帛形。【前漢·食貨志】布帛廣二尺二寸爲幅,長四丈爲匹。【小爾雅】倍兩謂之匹。【廣韻】俗作疋。
偶也。【詩·大雅】率由羣匹。【註】成王循用羣臣之賢者,其行能匹偶己之心。
【廣韻】配也,合也,二也。【爾雅·釋詁】匹,合也。【註】謂對合也。【疏】匹者,配合也。【詩·大雅】作豐伊匹。
【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匹。【註】匹謂知識朋友。
妃匹。【漢匡衡政治疏】匹妃之際,生民之始。
【左傳·桓十年】匹夫無罪。【註】庶人夫妻相匹。其名旣定,雖單亦匹,故通謂匹夫匹婦。
馬曰匹。【周禮·夏官註】四匹爲乘。
【藝文類聚】馬光景一疋長,故曰疋。【正譌】馬影四丈,亦借用匹,別用疋。
通作騖,音木。【禮·曲禮】庶人之摯匹。

◎ 马的意思

【亥集上 • 馬】马·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註: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
【趣馬】掌贊正良馬。
【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
【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圉人】掌芻牧以役圉師。
司馬,官名。【周禮·夏官·大司馬註】謂總武事也。
【淸夜錄】漢制,卿駟馬右騑。【前漢·東方朔傳】太守,駟馬駕車,一馬行春。【衞宏·輿服志】諸侯四馬,駙以一馬。【南史·柳元策傳】兄弟五人,爲太守。時人語曰:柳氏門庭,五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稱五馬大夫。
田野浮氣曰野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註】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
陽馬。【何晏·景福殿賦】承以陽馬,接以圓方。【註】陽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連接或圓或方也。
投壺勝算曰馬。【禮·投壺】爲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旣立,請慶多馬。【註】立馬者,取算以爲馬,表其勝之數也。謂算爲馬者,馬爲威武之用,投壺及射,皆以習武也。
【字彙補】打馬,彈碁類也。朱李易安有打馬圖。
地名。馬陘,齊邑。馬陵,鄭地。見【左傳】。
天馬,獸名。有翼能飛。
竈馬,蟲名。【酉陽雜俎】狀似促織,好穴竈旁。今俗呼竈雞。
馬勃,草名。【正字通】生濕地腐木上,一名馬疕。韓愈所云牛溲馬勃,兼收蓄是也。
海馬,魚名。牙骨堅瑩,文理細如絲,可制爲器。
姓。【姓苑】本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遂氏焉。
司馬、巫馬、乗馬,皆複姓。【前漢·溝洫志】諫大夫乗馬延年。【孟康曰】乗馬,姓也。
【風俗通】有白馬氏。
馬流。【兪益期曰】馬援立銅柱,岸北有遺兵,居壽冷岸,南對銅柱,悉姓馬,號曰馬流。【方隅勝略】謂馬人散處南海,謂之馬流。【韓愈詩】衙時龍戸集,上日馬人來。【註】卽馬流也。一作馬留。
門名。【前漢·項籍傳註】宮垣內兵衞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以主事,故總稱司馬門。
【公孫弘傳註】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立於魯般門外,更名金馬門。
亭名。謝靈運爲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亭。
【集韻】滿補切,音姥。義同。【前漢·石慶傳】馬字與尾當五。【師古曰】馬字,下曲者尾,幷四點爲足,凡五。

◎ 西的意思

【申集下 • 襾】西·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0

〔古文〕㢴【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音粞。【類篇】金方也。【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地名。【晉書·地理志】西郡。【韻會】唐置西州。
姓。【通志·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篇海】蘇前切,音先。【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韻補】斯人切,叶音辛。【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廣韻】籀文作。○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 从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从·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

◎ 天外的意思

⒈  天之外。极言高远。

战国 楚 宋玉 《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⒉  谓极远的地方。

唐 岑参 《送崔子还京》诗:“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戴望舒 《示长女》诗:“然后,缅想着天外的父亲,把疲倦的头搁在小小的绣枕。”

⒊  谓意想不到之处。

《后汉书·西域传论》:“神迹诡怪,则理絶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

◎ 归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归·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总述:诗句匹马西从天外归出自《送崔子还京》。作者是唐朝诗人岑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