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不论贵贱与亲疏
- 拼音
- bù lùn guì jiàn yǔ qīn shū
- 平仄
- 仄仄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六鱼、去声六御
- 上一句
- 遥见人家花便入
「不论贵贱与亲疏」出自:《又题一绝》
遥见人家花便入,不论贵贱与亲疏。
「不论贵贱与亲疏」作者: 白居易
「不论贵贱与亲疏」辞典释义
◎ 不论的意思
⒈ 不考察,不评论。
引《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操白简者,以意中所爱憎评议公罪,而事变之大小,刑赏之轻重,概置不论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凡有党社,必为自谓中立者所不满,就大体而言,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他就置之不论了。”⒉ 不议论,不谈论。
引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阮嗣宗 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
⒊ 连词。不仅;不但。
引唐 白居易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诗:“不论 崔 李 上青云,明日 舒三 亦抛我!”
宋 苏轼 《与米元章》之二:“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试喜》:“不论靡家靡室,兼之无食无衣,如何活计?”⒋ 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引《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且要身心不越常,能於苦海作桥樑。不论高下皆如下,此个名为真道场。”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洛阳 刘元普 仗义疏财,名传天下,不论认识不认识,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⒌ 连词。犹哪怕。
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
《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且説这位制臺本是个有脾气的,无论见了甚么人,只要官比他小一级,是他管得到的,不论你是实缺藩臺,他见了面,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 贵贱的意思
⒈ 富贵与贫贱。指地位的尊卑。
引《易·繫辞上》:“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韩康伯 注:“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踰。”
前蜀 贯休 《白雪曲》:“为人无贵贱,莫学鷄狗肥。”
黄兴 《在屋伦华侨欢迎会上的演讲》:“中国 数千年来专制为政,至社会成一种不平之阶级,贵贱悬殊,人民受害无穷。”⒉ 指价值的高低。
引《管子·小匡》:“料多少,计贵贱。”
唐 元稹 《估客乐》诗:“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
《官场现形记》第八回:“魏翩仞 道:‘这个是外国定好了来的价钱,贵贱我们做不得主的。’”⒊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引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他一口气跑了二十来里,歇了脚,就爬到小河边,咕咕喝了一肚子水,坐下来,贵贱也走不动了。”
◎ 与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与·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又【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又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又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又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又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又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又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又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又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又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又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又姓。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又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又【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又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又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亲疏的意思
⒈ 亦作“亲疎”。
⒉ 指关系或感情上的距离的远近。
引《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 焦生 ﹞见家人至……不饮食,不知亲疎。”
《红楼梦》第九八回:“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⒊ 亲近或疏远。
引唐 张彪 《杂诗》:“行行任天地,无为强亲疏。”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於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以其故,人莫能亲疎。”⒋ 指射箭射中靶心或偏离靶心的距离。
引《宋史·兵志九》:“﹝ 庆历 ﹞二年,诸军以射亲疎为责罚,中的者免是月诸役,仍籍其名。”
总述:诗句不论贵贱与亲疏出自《又题一绝》。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