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多情柱史应相问
- 拼音
- duō qíng zhù shǐ yīng xiāng wèn
- 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韵脚
- 去声十三问
- 上一句
- 一春生计泪澜汍
- 下一句
- 与话归心正浩然
「多情柱史应相问」出自:《送臧濆下第谒窦鄜州》
好谒尤常醉少年。万里故乡云缥缈,一春生计泪澜汍。
多情柱史应相问,与话归心正浩然。
「多情柱史应相问」作者: 罗隐
「多情柱史应相问」辞典释义
◎ 多情的意思
⒈ 富于感情,常指对情人感情深挚。
引《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徐娘 虽老,犹尚多情。”
唐 何兆 《玉蕊花》诗:“惟有多情天上雪,好风吹上緑云鬟。”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
《红楼梦》第十六回:“谁知爱势贪财的父母,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相思树呵相思树,用你那多情的手儿指指路。”⒉ 指钟情的人。
引宋 张先 《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宋 苏轼 《蝶恋花》词:“墙里鞦韆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懒人雕鞍闷不胜,此心如醉为多情。空垂眼底千行泪,难阻天涯万里程。”
清 纳兰性德 《太常引》词:“无凭踪跡,无聊心绪,谁説与多情?”◎ 柱史的意思
⒈ “柱下史”的省称。代指 老子。
引《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李贤 注引 应劭 曰:“老子 为 周 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
清 康乃心 《送李虞臣任宝昌令》诗:“华狱 仙人地, 函关 柱史家。”⒉ “柱下史”的省称。指御史。
引唐 严维 《剡中赠张卿侍御》诗:“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
唐 韩翃 《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诗:“少年兼柱史,东至旧 徐州。”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职非柱史,恶故当隐,苟闻善而疑之,闕其事焉。”⒊ “柱下史”的省称。亦借指侍郎等朝官。
引唐 刘商 《题杨侍郎新亭》诗:“毘陵 过柱史,简易在茅茨。”
⒋ “柱下史”的省称。星名。参见“柱下史”。
引《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 应的意思
【卯集上 • 心】应·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3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又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又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相问的意思
⒈ 互相赠送。
引《礼记·杂记下》:“相问也,既封而退。”
郑玄 注:“相问,尝相惠遗也。”
《国语·吴语》:“王乃之坛列,鼓而行之,至於军,斩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以环瑱通相问也。’”
韦昭 注:“问,遗也。通,行赂以乱军。”⒉ 询问,质问。
引《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厮一定强不过我!且慢慢地相问他。”
总述:诗句多情柱史应相问出自《送臧濆下第谒窦鄜州》。作者是唐朝诗人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