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与我同一身

诗句
与我同一身
拼音
 yǔ wǒ tóng yī shēn
平仄
仄仄平仄平
韵脚
上平十一真
上一句
迎霜君衣暖
下一句
谁在天日下

「与我同一身」出自:《客途逢乡人旋别》

惊鸿一断行,天远会无因。无因忽相会,感叹若有神。
我乡路三千,百里一主人。一宿独何恋,何况旧乡邻。
牢落岁华晏,相怜客中贫。迎霜君衣暖,与我同一身
谁在天日下,此生能不勤。青萍寄流水,安得长相亲。
明发更远道,山河重苦辛。

「与我同一身」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与我同一身」辞典释义

◎ 与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与·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 我的意思

【卯集中 • 戈】我·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 同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同·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琳·答客難】六合咸熙,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

◎ 一身的意思

⒈  一个躯干。

《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⒉  指整个身躯。

《南齐书·裴昭明传》:“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须?”
宋 张载 《西铭》:“以人观之,四肢百骸具於一身者,体也。”

⒊  谓独自一人。

《战国策·赵策三》:“世以 鲍焦 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令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唐 王维 《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西游记》第八五回:“樵夫呵,你死只是一身,无甚掛碍,我却死得不甚乾浄。”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⒋  指独子单传。

《后汉书·周勰传》:“自 勰 曾祖父 扬 至 勰 孙 恂,六世一身,皆知名云。”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隻。”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一:“三世但一身,南瞻每挥涕。”

⒌  全身;浑身。

《荡寇志》第七一回:“这厮一身横肉,正好喂猪狗。”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打出一身的黑紫色来,他的手脚才渐渐的热了过来。”
姚雪垠 《长夜》三:“这个惨无人道的小场面和这一句威胁性的话,使 菊生 起一身鸡皮疙瘩。”

⒍  表数量。用于服装,犹言一套。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在西边最末的那个卡座上坐着的是个青年……穿着一身咖啡色的条子西装。”

总述:诗句与我同一身出自《客途逢乡人旋别》。作者是唐朝诗人鲍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