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昏旦变气候

诗句
昏旦变气候
拼音
 hūn dàn biàn qì hòu
平仄
平仄仄仄仄
韵脚
去声二十六宥
下一句
山水含清晖

「昏旦变气候」的意思,全诗译文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换,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等到上船的时候天气已经晚了。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着夜晚的天空中飘动。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蒲和小麦在一处相依生长着。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很开心地欣赏东面的门窗。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来养生。

「昏旦变气候」出自:《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昏旦变气候」作者: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四二○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他「…

「昏旦变气候」辞典释义

◎ 昏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昏·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昆切,音閽。【說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爾雅·釋詁】昏,代也。【註】代,明也。【疏】日入後二刻半爲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釋名】昏,損也,陽精損減也。【周禮·秋官·司寤氏註】日入三刻爲昏,不盡三刻爲明。【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詩·邶風】宴爾新昏。【儀禮·士昏禮註】士娶妻之禮,以昏爲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隂來,日入三商爲昏。
【左傳·昭二十五年】昏媾、姻亞。【註】妻父曰昏,重昏爲媾,婚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書·益稷】下民昏墊。【傳】昏瞀墊溺。
【書·盤庚】不昏作勞。【傳】昏,彊也。
【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傳】昏,亂也。【疏】昏閽於事必亂,故昏爲亂也。
【左傳·昭十九年】札瘥夭昏。【註】未名曰昏。【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謂未三月而死也。
【集韻】呼困切,音。暗也。亦姓。
【韻補】叶許云切。【曹大家ɡū·東征賦】悵容與而久住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
叶許懸切。【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隷首策亂,陳子籌昏。

◎ 旦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旦·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1

【唐韻】【集韻】【韻會】得案切【正韻】得爛切,丹去聲。【說文】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玉篇】朝也,曉也。【爾雅·釋詁】旦,早也。【書·大禹謨】正月朔旦。【詩·陳風】穀旦于差
【大雅】昊天曰旦。【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曲阿,是謂旦明。
【詩·衞風】信誓旦旦。【箋】言其懇惻款誠。【疏】旦旦猶怛怛。【釋文】旦旦,《說文》作。
【詩·衞風·朱傳】旦旦,明也。
【前漢·惠帝紀】當爲城旦舂者。【註】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歲也。
震旦,西域稱中國之名。【樓炭經】蔥河以東名震旦。
盍旦。【禮·坊記】相彼盍旦。【註】盍旦,夜鳴求旦之鳥。
與神同。【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註】旦當爲神,篆字之誤也。
【韻補】叶都眷切。【庾敳·意賦】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亡其情願。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

◎ 变的意思

【酉集上 • 言】变·康熙筆画:23·部外筆画:16

〔古文〕【唐韻】祕戀切【廣韻】彼眷切。【集韻】【韻會】彼卷切,鞭去聲。【說文】更也。【小爾雅】易也。【廣韻】化也,通也。【增韻】轉也。【正韻】攺也。【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禮·王制】一成而不可變。【註】更也。【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註】變,猶易也。【前漢·循吏傳】漢家承敝通變。
動也。【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註】變,動也。【荀子·議兵篇】機變不張。【註】謂器械變動攻敵也。
權變。【前漢·魏豹傳贊】張耳、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文中子·述史篇】非君子不可以語變。【註】變,權也。反經合道之謂也。
災異曰變。【前漢·五行志】災異愈甚,天變成形。
【諸葛豐傳】災變數見。
死喪曰變。【穀梁傳·昭十五年】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以聞,可乎。
姓,見【姓苑】。
【韻會】平免切,音辨。正也。【禮·禮運】大夫死宗廟謂之變。【註】變讀爲辨。猶正也。
叶眠切,音邊。【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靑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叶必愼切,音鬢。【陸雲詩】羽儀未變,叶有客來信。○按《說文》本从攴䜌,載攴部。徐曰:攴,有爲也。精薀从久,俗譌作攵,非。字彙已載攴部,是言部重出,下攺从攵,非。
集韻俗作〈木變〉,亦非。。

◎ 气候的意思

⒈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⒉  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羣 少受学於 舒,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晋书·艺术传·戴洋》:“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⒊  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⒋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⒌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⒍  指人的神态风貌。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
《太平广记》卷四九〇引《东阳夜怪录》:“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总述:诗句昏旦变气候出自《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作者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