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含嚼芦中声

诗句
含嚼芦中声
拼音
 hán jué lú zhōng shēng
平仄
平仄平平平
韵脚
下平八庚
上一句
颜热感君酒
下一句
花娘篸绥妥

「含嚼芦中声」出自:《申胡子觱篥歌》

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花娘篸绥妥,休睡芙蓉屏。
谁截太平管,列点排空星。直贯开花风,天上驱云行。
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含嚼芦中声」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

「含嚼芦中声」辞典释义

◎ 含嚼的意思

⒈  口衔而咀嚼。指吃。

《宋书·顾觊之传》:“命之所延,人肉其骨,而含嚼膏粱,时或婴患。”
《三辅黄图·琳池》:“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治病,宫人贵之,游燕出入,必皆含嚼。”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嚼麝之谈》:“寧王 骄贵,极於奢侈,每与宾客议论,先含嚼沉麝,方啟口发谈,香气喷於席上。”

⒉  吹觱篥时的动作。比喻吹奏。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 芦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芦·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4

【集韻】與芐同。或作,非。
(蘆)【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音盧。【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爾雅·釋草】葖,蘆萉。
【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藥名。【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城名。【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水名。【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關名。【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本草】漏蘆。【博雅】飛廉,漏蘆也。

◎ 中的意思

【子集上 • 丨】中·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詩·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頻。【班固·高祖泗水亭】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 声的意思

【丑集中 • 士】声·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
(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姓。
【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总述:诗句含嚼芦中声出自《申胡子觱篥歌》。作者是唐朝诗人李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