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道从会解唯求静

诗句
道从会解唯求静
拼音
 dào cóng huì jiě wéi qiú jìng
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
上声二十三梗
上一句
清高还似武功贫
下一句
诗造玄微不趁新

「道从会解唯求静」出自:《赠姚合郎中》

望重来为守土臣,清高还似武功贫。道从会解唯求静
诗造玄微不趁新。玉帛已知难挠思,云泉终是得闲身。
两衙向后长无事,门馆多逢请益人。

「道从会解唯求静」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道从会解唯求静」辞典释义

◎ 道的意思

【酉集下 • 辵】道·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9

〔古文〕衟【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 从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从·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

◎ 会的意思

【辰集上 • 曰】会·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古文〕㞧㣛【唐韻】【集韻】黃外切,音繪。合也。【易·乾卦】亨者,嘉之會也。【疏】使物嘉美之會聚。【書·禹貢】灉沮會同。【疏】謂二水會合而同。
【洪範】會其有極。【疏】會,謂集會。【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
【周禮·天官·大宰】大朝覲會同。
【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
【禮·檀弓】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註】會,謂盟也。【左傳·昭三年】有事而會,不協而盟。
【左傳·宣七年】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
【集韻】【韻會】古外切,音儈。與繪通。【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傳】會,五采也。【釋文】馬、鄭作繪。
【詩·衞風】會弁如星。【箋】會,謂弁中之縫也。【釋文】會,《說文》作䯤。【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會五采。【註】會,作䯤。鄭司農云:謂以五采束髮也。士喪禮曰:檜用組,乃笄。檜,讀與䯤同,書之異耳。
【周禮·天官·小宰】聽出入以要會。【註】謂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
【天官·司會註】會,大計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鎭曰會稽。【註】會稽,在山隂。
姓。【姓氏急就篇】漢武陽令會栩。
【集韻】古活切,音括。會撮項椎也。
【集韻】戸栝切,音活。【莊子·人閒世】會撮指天。向秀讀。
【韻補】今聲濁,叶泰。古聲淸,叶祭。【卻正·釋譏】三方鼎峙,九有未乂。聖賢拯救之秋,列士樹功之會。

◎ 解的意思

【酉集上 • 角】解·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6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皆上聲。【說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
【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餘傳】今獨王,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
【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廣韻】脫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博雅】說也。【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樂曲解。【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王僧䖍啓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字彙補】削也。【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追非。
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解構,猶閒構也。【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猶會合煩辱也。【淮南子·俶眞訓】孰肯解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道家有尸解術。【史記·封禪書】爲方僊道,形解銷化。【集解】尸解也。【問奇集】《金壷字考》攺音假,非。
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荆溪淨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戸買切。强分二音,亦非。
解解,戟多之貌。【揚子·太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音蟹。義同。
【增韻】物自解散也。【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註】解音蟹。
【廣韻】曉也。【禮·學記】相說以解。【註】解物爲解,自解釋爲解,是相證而曉解也。【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註】謂曉悟也。
【博雅】跡也。【爾雅·釋獸】,其跡解。【註】其跡名解。
地名。【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索隱】秦地名。【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州縣名。【一統志】春秋爲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爲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姓。【廣韻】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後因氏。
複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後攺爲解氏。
【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晉書·輿服志】作獬豸。【王充·論衡】作觟。
與嶰通。嶰谷,谷名。【前漢·律歷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與澥通。【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與蟹同。【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山海經】作大蟹。
【唐韻】尸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玉篇】接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支節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師古註】解,支節也。
與懈同。【詩·大雅】不解于位。【註】解,怠惰也。【禮·月令】民氣解惰。
與邂同。【正字通】解后,卽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皆去聲。【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韻會】發也。【唐制】進士由鄕而貢曰解額。
【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屛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韻會】讀若懈,非。
與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註】言非一也。
【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音義】又音楷。
叶舉履切,音几。【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叶居縊切,音記。【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叶訖力切,音棘。【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叶舉下切,嘉上聲。【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俗書正誤】解从刀、牛。俗从羊作觧,非。廨字原从厂作。

◎ 唯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唯·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玉篇】唯,獨也。【集韻】專辭。【易·乾卦】其唯聖人乎。【詩·小雅】唯酒食是議。【韻會】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
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來唯縣。
【集韻】視隹切,音垂。與誰同。何也。
【唐韻】以水切【集韻】【韻會】愈水切,音。【說文】諾也。【禮·曲禮】必慎唯諾。【釋文】唯,于癸反。徐,于比反。沈,以水反。【又】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內則】能言,男唯,女兪。【戰國策】范睢曰唯唯。
【詩·齊風】其魚唯唯。【傳】唯唯,出入不制也。【箋】唯唯,行相隨順之貌。【釋文】唯,維癸反。沈,養水反。【韓詩】作遺遺,言不能制也。

◎ 求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求·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2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
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韻補】叶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叶彊於切,音渠。【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 静的意思

【戌集中 • 青】静·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8

〔古文〕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郢切,音穽。【說文】審也。从靑,爭聲。【註】徐鍇曰:丹靑明審也。
【增韻】動之對也。【易·坤卦】至靜而德方。
【書·堯典】靜言庸違。【傳】靜,謀也。
【詩·邶風】靜言思之。【傳】靜,安也。
【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邶風】靜女其姝。【傳】靜,貞靜也。
【廣韻】息也。【禮·月令】百官靜事毋。
【韻會】澄也。
【廣韻】和也。
【韻會】通作靖。亦通作靚。亦通作竫。
【韻會】【正韻】疾正切,音淨。義同。【前漢·揚雄傳】京師爲之語曰:維寂寞自投閣,爰淸靜作符命。
【詩·大雅】籩豆靜嘉。【箋】潔淸而美。【釋文】淸,如字,又才性反。淸靜皆可讀去聲。◎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靜字皆無去聲。韻會始收入敬韻,正韻因之。考大雅、釋文,及揚雄傳京師語,靜字本可讀去聲,但韻會引解嘲爰淸爰靜句,云,顏註合韻,音才性切,則謬甚。解嘲云,爰淸爰靜,游神之庭。卽音才性切,如何與庭叶,是必因爰淸靜句而誤記也。正韻仍其失,今特辨之。
叶千廷切,音淸。【六韜】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

总述:诗句道从会解唯求静出自《赠姚合郎中》。作者是唐朝诗人周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