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偶至无尘空翠间

诗句
偶至无尘空翠间
拼音
 ǒu zhì wú chén kōng cuì jiān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上平十五删、去声十六谏
下一句
雨花甘露境闲闲

「偶至无尘空翠间」出自:《登甘露台》

偶至无尘空翠间,雨花甘露境闲闲。
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偶至无尘空翠间」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偶至无尘空翠间」辞典释义

◎ 偶的意思

【子集中 • 人】偶·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9

【唐韻】五口切【韻會】語口切,音耦。凡數,雙曰偶,隻曰奇。【禮·郊特牲】鼎俎奇而籩豆偶,隂陽之義也。
【爾雅·釋詁】合也。【註】謂對合也。
牉合也。【賈誼·五餌】言偶人無時。【韓詩】言不失時,以偶爲牉合也。
【家語】聖人因時,以合偶男女。
儕輩曰偶。【前漢·黥布傳】率其曹偶,亡之江中。
適然也。【列子·楊朱篇】鄧析謂子產曰: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俑也。象人曰偶,木土像亦曰偶。【史記·孟嘗君傳】木偶人謂土偶人。一作寓禺。【前漢·郊祀志】木寓龍。【史記·封禪書】木禺龍。同偶。別作,非。
姓。明洪武中,偶桓以辟薦爲崇安縣從事。
叶五舉切,音語。【光武賜侯霸書】崇山幽都何可偶,黃鉞一下無處所。

◎ 至的意思

【未集下 • 至】至·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脂利切【正韻】支義切,音摯。【說文】飛鳥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玉篇】來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註】至,來也。
【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詩·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
【繫辭】易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註】至極之人。
善也。【禮·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註】至,猶善也。
大也。
【易·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註】冬至,隂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正字通】夏至曰日長至,是日晝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先此漏刻尚五十八。日之長于是而極,故曰日長至,至取極至之義。呂覽十二紀:仲夏月,日長至是也。冬至亦曰日長至,是日晝漏刻四十一,夜五十九,過此晝漏卽四十二刻。日之長,於是而始,故亦曰日長至。至取來至之義。禮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是也。然呂覽於仲冬則又曰日短至。黃震曰:世俗多誤冬至爲長至,不知乃短至也。據此說,短至宜爲冬至,亦謂之日長至者,陽之始長也,扶陽抑隂之義也。
至掌,蟲名。【爾雅·釋蟲】蛭蝚至掌。【亢倉子·臣道篇】至人忘情。
【集韻】【韻會】徒結切,音咥。單至,輕發貌。【列子·力命篇】墨杘單至。
【韻補】叶職日切,音窒。【詩·豳風】鸛鳴于垤,婦歎于室。灑埽穹窒,我征聿至。
叶章移切,音支。【梁武帝擬古詩】日期久不歸,鄕國曠音輝。音輝空結遲,半寢覺如至。叶上期絲。

◎ 无尘的意思

⒈  不着尘埃。常表示超尘脱俗。

唐 崔橹 《莲花》诗残句:“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唐 杜荀鹤 《题战岛僧居》诗:“师爱无尘地江心岛上居。”

◎ 空的意思

【午集下 • 穴】空·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
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
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
太空,天也。
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
【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空桑之水出焉。【括地志】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竇,在曲阜縣南二十里女陵山。【魏土地記】代城東北九十里有空侯城。
官名。【書·舜典】伯禹作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拜名。【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三曰空首。【疏】先以兩手拱地,乃頭至手,是爲空首也。
樂器名。【風俗通】箜篌,一名坎侯。或曰空侯,取其空中。【楚辭註】空桑,瑟名。
獄名。【禮·記疏】囹圄,魏曰司空。
姓。【廣韻】漢複姓有空桐空相二氏。
【集韻】【韻會】苦動切【正韻】康董切,音孔。穴也,竅也,竉也。通作孔。【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眡其鑽空。【史記·五帝紀】瞍使舜穿井,爲匿空旁出。【大宛傳】張騫鑿空。【註】西域本無道路,今鑿孔而通之也。【韓非子·喩世篇】空竅者,神明之戸牖也。【韻會小補】秦人呼土窟爲土空。
【集韻】【韻會】【正韻】苦貢切,音控。窮也。【詩·小雅】不宜空我師。【註】不宜使小人困窮民也。
缺也。【揚子·法言】酒誥之篇俄空焉。
虛也。【論語】回也其庶乎,屢空。【註】空猶虛中也。
叶枯江切。【徐幹·思室詩】良會無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飧食,嗛嗛常饑空。
叶枯良切。【詩·小雅】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 翠的意思

【未集中 • 羽】翠·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醉切,音綷。【說文】靑羽雀也。出鬰林。【爾雅·釋鳥】翠鷸。【註】似燕,紺色。【疏】李巡曰:鷸一名曰翠,其羽可以爲飾。樊光云:靑羽。出交州。【前漢·賈山傳】飾以翡翠。【註】雄曰翡,雌曰翠。
【南越王趙陀傳】翠鳥幹。【博物志】翡身通黑,惟胸前背上翼後有赤毛。翠身通靑黃,惟六翩上毛長寸餘靑,其飛則羽鳴翠翡翠翡然,因以爲名。
【禮·內則】舒雁翠。【註】舒鴈,鵝也。翠,尾肉也。
【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
姓。【急就篇註】翠氏,楚景萃之後也。避入關三遷,懷土逃匿,改姓爲翠。

◎ 间的意思

【戌集上 • 門】间·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古閑切【集韻】【韻會】居閑切【正韻】居顏切,音蕑。【說文】隙也。从門从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莊子·山木篇】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
【史記·郭解傳】洛陽人有相讐者,邑中賢豪,居閒以十數,終不聽。【註】居中爲他道和輯之。【周語】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於戎、翟之閒。
容也。【禮·文王世子】凡待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閒三席。【註】閒,猶容也。【前漢·文帝紀】願請閒。【師古註】閒,容也。猶今言中閒也。請容暇之頃,當有所也。
也。【釋名】閒,也。事功省也。
車聲也。【詩·小雅】閒關車之兮。【傳】閒關,設聲也。
黃閒,弩名。【前漢·李廣傳】射以大黃。【註】黃肩弩。晉灼曰:卽黃閒,大黃,其大者也。
地名。【春秋·昭二十二年】大蒐于昌閒。
人名。【史記·項羽紀】田角弟田閒,故齊將。
【樂毅傳】以樂毅子閒爲昌國君。【註】閒,紀閒反。
【集韻】【韻會】何閒切【正韻】何艱切,音閑。【集韻】安也。【詩·周南·窈窕淑女傳】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朱傳】有幽閒貞靜之德。【左傳·僖三十三年】皇武子曰: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周禮·地官·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註】閒民無職事者所出。【釋文】音閑。【禮·王制】其餘以祿士,以爲閒田。【史記·信陵君傳】侯生乃屛人閒語。【註】閒音閑。謂靜語也。
【司馬相如傳】雍容閒雅,甚都。【註】韋昭曰:閒,讀曰閑。
也。【禮·曲禮】少閒願有復也。【註】言欲須少空閒,有所白也。
【廣韻】近也。【左傳·成十六年】以君之靈,閒蒙甲冑。【註】閒,猶近也。
【廣韻】古莧切【集韻】居莧切【韻會】居諫切【正韻】居晏切,音襉。【爾雅·釋詁】代也。【書·立政】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愼,時則勿有閒之。【傳】閒,代也。【詩·周頌】皇以閒之。【儀禮·燕禮】乃閒歌魚麗,笙由庚。
【爾雅·釋言】俔也。【註】左傳謂之諜。今之細作也。【釋文】閒音諫。
【博雅】䛼也。【釋文】卽謗之。
【廣韻】厠也。【易·屯卦註】固志同好,不容他閒。正義曰:閒者,厠也。五應在二,是堅固其志,在於同好,不容他人閒厠其閒也。【左傳·隱三年】石碏曰:遠閒親,新閒舊。【釋文】閒,閒厠之閒。
迭也。【書·益稷】笙鏞以閒。【傳】閒,迭也。【疏】更迭閒厠,相代之義,故閒爲迭也。吹笙擊鐘,更迭而作。
隔也。【前漢·楚元王傳】或脫,或閒編。【註】閒,古莧反。謂舊編爛絕,就更次之,前後錯亂也。【韋成傳】閒歲而祫。【註】閒歲,隔一歲也。
與也。【左傳·莊十年】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鄕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註】閒,猶與也。
空也。【前漢·高帝紀】步從閒道走軍。【註】閒,空也。投空而行,不公顯也。
離也。【晉語】且夫閒父之愛,而嘉其貺。【註】閒,離也。
遠也。【淮南子·俶眞訓】溝中之斷,則醜美有閒矣。【註】閒,遠也。
非正色曰閒。【詩·衞風·綠兮衣兮傳】綠,閒色。
【廣韻】瘳也。【正字通】病恆在身,無少空,今病旣損有空,故謂病瘳爲閒也。
送也。
【正字通】非訾,亦曰閒。
致曰閒。【左傳·定四年】閒王室。
以計愚敵曰反閒。孫子兵法,反閒者,因敵閒而用之也。
地名。【戰國策】割河閒以事秦。【註】閒音諫。趙地。
【集韻】賈限切,音。地名。引春秋,大蒐于昌閒。◎按陸德明音義,閒如字,無作上聲讀者。未知集韻何據。
【博雅】閒,覗也。【釋文】閒,孤限切。覗,音司。
【集韻】下瞎切,音。【爾雅·釋詁】代也。施乾讀。
【韻補】叶音巾。【高彪詩】人有計策,六奇五閒。總兹三事,謀則咨詢。

总述:诗句偶至无尘空翠间出自《登甘露台》。作者是唐朝诗人刘言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