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漠漠虚无里
- 拼音
- mò mò xū wú lǐ
- 平仄
- 仄仄平平仄
- 韵脚
- 上声四纸、去声四寘
- 下一句
- 连连睥睨侵
「漠漠虚无里」出自:《白帝楼》
腊破思端绮,春归待一金。去年梅柳意,还欲搅边心。
「漠漠虚无里」作者: 杜甫
「漠漠虚无里」辞典释义
◎ 漠漠的意思
⒈ 寂静无声貌。
引《荀子·解蔽》:“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
杨倞 注:“漠漠,无声也。”
晋 陶潜 《命子》诗:“纷纷 战国,漠漠衰 周。”
逯钦立 注:“漠漠,寂寞无闻。”
五代 齐己 《残春连雨中偶作遇故人》诗:“漠漠门长掩,迟迟日又西。”
清 陈梦雷 《抒哀赋》:“神漠漠其闃灭兮,息曀奄其渺茫。”⒉ 密布貌;布列貌。
引《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晋 陆机 《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
唐 许浑 《送薛秀才南游》诗:“遶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瀟瀟。”
宋 欧阳修 《晋祠》诗:“晋水 今入 并州 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清 秋瑾 《更漏子》词:“云漠漠,风瑟瑟,飘尽玉阶琼屑。”⒊ 迷蒙貌。
引汉 王逸 《九思·疾世》:“时昢昢兮旦旦,尘漠漠兮未晞。”
一本作“莫莫”。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宋 郑侠 《烟雨楼》诗:“羣岫西来烟漠漠,大江南去雨濛濛。”
杨朔 《木棉花》:“空袭刚过,我便爬上 越秀山 的中山纪念塔,纵眺着烟瘴漠漠的整个 广州市。”⒋ 广阔貌。
引唐 罗隐 《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
《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荒原漠漠,野草萋萋,四郊荆棘交横,一望黄沙无际。”
峻青 《秋色赋·焦裕禄的光辉》:“但见 兰考 平原上,黄土漠漠,沙丘累累。”⒌ 冷淡;不关心。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柳 让 周 曰:‘千金不能买此友,何乃视之漠漠?’”
朱自清 《星火》诗:“一个平平常常的妇人,能有些什么,于这漠漠然的我!”⒍ 茂盛、浓郁貌。
引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纷纷瑞气随云汉,漠漠荣光上日旗。”
景耀月 《落花篇》诗之七:“漠漠芳馨百珍重,亭亭根蒂一漂零。”◎ 虚无的意思
⒈ 亦作“虚无”。
⒉ 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引《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⒊ 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
引《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⒋ 天空;清虚之境。
引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⒌ 谓荒诞无稽。
引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⒍ 空无所有。
引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⒎ 指想象或理想。
引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⒏ 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参见“虚无主义”。见“虚无”。
引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
◎ 里的意思
【酉集下 • 里】里·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又山名。【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註】沒里者,河也。又古夫稱妻曰鄕里。【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釋文】里,音以。
总述:诗句漠漠虚无里出自《白帝楼》。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