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旁人未必知心事
- 拼音
- páng rén wèi bì zhī xīn shì
- 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韵脚
- 去声四寘
- 上一句
- 蛾眉不扫惯承恩
- 下一句
- 一面残妆空泪痕
「旁人未必知心事」出自:《长门怨三首》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旁人未必知心事」作者: 刘皂
「旁人未必知心事」辞典释义
◎ 旁人的意思
⒈ 他人,别人。
引南朝 宋 鲍照 《代别鹤操》:“心自有所存,旁人那得知。”
唐 杜甫 《堂成》诗:“旁人错比 扬雄 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明 高启 《效乐天》诗:“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咱们跟你表哥说说,另外派个旁人去不行啊?”⒉ 旁边的人。
引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银杏》:“友人不应,问再三不已,旁人皆匿笑。”
◎ 未必的意思
⒈ 不一定。
引《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唐 白居易 《别舍弟后月夜》诗:“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东施 之貌,未必丑於 西施,止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
鲁迅 《集外集拾遗·<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的意思
【午集中 • 矢】知·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又【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又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又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又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又【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又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心事的意思
⒈ 志向;志趣。
引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序》:“少无宦情,有 箕潁 之心事,故仕世多素辞。”
唐 李贺 《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明 吴承恩 《赠鹿园万总戎》诗之二:“到处山僧为写真, 净名 心事宰官身。”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女仙外史》:“而平生学问心事,皆寄託於此。”⒉ 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引唐 刘皂 《长门怨》诗之三:“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九:“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巴金 《家》六:“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⒊ 心情,情怀。
引唐 高适 《闲居》诗:“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宋 苏轼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诗:“老人心事日摧頽,宿火通红手自焙。”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玉簪失去,还有甚么心事坐朝!”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八:“本来一个国家,跟合股开店一样,人人都是主人,要是有几个人把这座店把持了,不承认大家是主人,大家还有什么心事爱护这座店啦?”⒋ 心地,胸襟。
引明 郎瑛 《七修续稿·事物·王钱门对》:“二公非心事光明,胡能门联如此哉!”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今日方见恩人心事,赛过 柳下惠、鲁 男子。愚妹是女流之辈,坐井观天,望乞恩人恕罪则箇!”
李準 《李双双小传》四:“四婶是个贫农,人也公正,做活也牢靠。再说,都知道四婶心事也好!”
总述:诗句旁人未必知心事出自《长门怨三首》。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