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无情移得汝

诗句
无情移得汝
拼音
 wú qíng yí dé rǔ
平仄
平平平仄仄
韵脚
上声六语
上一句
青看雨露柯
下一句
贵在映江波

「无情移得汝」出自:《江头四咏。栀子》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无情移得汝」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无情移得汝」辞典释义

◎ 无情的意思

⒈  虚伪不实。

《礼记·大学》:“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明 张居正 《奉谕看详民本》:“臣等传示圣意……若有虚揑,自宜坐以诬告之条。庶四方民隐,无不毕达;而无情者,亦不得尽其辞矣。”

⒉  没有情义;没有感情。

《汉书·公孙弘传》:“齐 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
唐 崔涂 《春夕》诗:“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 楚 城。”
清 查慎行 《邺下杂咏》:“浊 漳 最是无情物,送尽繁华只此声。”
明 杨慎 《鲁之郊禘辩》:“执此以讯,如无情之狱,一鞫而见其肺肝矣。”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无情的蚊子把老汉的脸、胳膊和腿都叮肿了。”

⒊  谓不留情。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有灵则有情於化,无灵则无情於化。”
《周书·庾信传》:“本不达於危行,又无情於禄仕。”
唐 杜甫 《江头五咏·栀子》:“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⒋  犹无意。

◎ 移的意思

【午集下 • 禾】移·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6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音匜。【說文】禾相倚移也。【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說文】一曰禾名。
遷也。【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書·多士】移爾遐逖。
【廣韻】易也,延也。【博雅】轉也。【書·畢命】世變風移。【禮·大傳】絕族無移服。【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
【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廣韻】遺也。【博雅】移,脫遺也。
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註】移書言病。【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註】文書移於屬縣。
姓。【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山名。【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通作施。【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如淳註】施,讀曰移。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集韻】【韻會】以豉切,音異。【禮·郊特牲】以移民也。【註】移之言羨也。【疏】以蜡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人歆羨也。
【曹植·鷂雀賦】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註】移,遷也。
【集韻】敞切,音侈。【禮·表記】衣服以移之。【註】移讀如水汜移之移。猶廣大也。
叶牛何切,音俄。【楚辭·七諫】淸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以日多。梟鴞旣以成羣兮,鶴弭翼而屛移。

◎ 得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得·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古文〕䙷【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 汝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汝·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3

【唐韻】人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與切,音茹。水名。【說文】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水經】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至原鹿縣,南入於淮,謂之汝口。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春秋釋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詩·周南】遵彼汝墳
州名。【廣韻】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左傳,楚襲梁,及霍,漢爲梁縣,後魏屬汝北郡,隋移于陸渾縣北,遂攺爲汝州。【廣輿記】今屬河南州,西有臨汝城古蹟。
汝寧,郡名。【廣輿記】秦屬潁川,漢曰汝南,元曰汝寧郡,有汝陽縣。
姓。【書·亡篇】有汝鳩,汝方,湯之賢臣。【左傳】有汝寬。
【韻會】通作女。【前漢·地理志】女陽,女隂,與汝同。
爾女亦作爾汝。【書·益稷】子欲左右,有民汝翼。子欲宣力,四方汝爲。

总述:诗句无情移得汝出自《江头四咏。栀子》。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