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漫漫胡天叫不闻

诗句
漫漫胡天叫不闻
拼音
 màn màn hú tiān jiào bù wén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上平十二文、去声十三问
上一句
朦胧岂解传消息
下一句
明明汉月应相识

「漫漫胡天叫不闻」出自:《胡笳十八拍。第四拍》

山川路长谁记得,何处天涯是乡国。自从惊怖少精神,
不觉风霜损颜色。夜中归梦来又去,朦胧岂解传消息。
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

「漫漫胡天叫不闻」作者:

刘商字子厦,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

「漫漫胡天叫不闻」辞典释义

◎ 漫漫的意思

⒈  广远无际貌。

《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
尹知章 注:“漫漫,旷远貌。”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宋 范成大 《题山水横看》诗之一:“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六场:“长路漫漫北风紧,带锁配枷实难行。”

⒉  长貌;久貌。

《后汉书·蔡邕传》“宁子 有清商之歌, 百里 有豢牛之事” 李贤 注引《三齐记》载 宁戚 歌曰:“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晋 潘岳 《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在孤寂的空房中,她想起日后这漫漫的岁月,有时痛不欲生,几要自杀。”

⒊  平缓貌。

《广雅·释训》:“漫漫,平也。”
南朝 梁 沉约 《早发定山》诗:“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宋 王安石 《寄韩持国》诗:“渌遶宫城漫漫流,鹅黄小蝶弄春柔。”

⒋  遍布貌。

《太平御览》卷八引《尚书大传》:“舜 歌曰:‘卿云烂兮,糺漫漫。’”
今本《尚书大传》作“縵縵”。 唐 戴叔伦 《苏溪亭》诗:“苏溪亭 上草漫漫,谁依东风十二阑。”
《白雪遗音·八角鼓·春云淡淡》:“春云淡淡,春雾漫漫。”

⒌  众多貌。

战国 楚 宋玉 《钓赋》:“漫漫羣生,孰非吾有。”

⒍  放任,放纵。

《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归以吾言谓而王,王前事漫漫,今当自谨,独不闻 燕 齐 事乎?言吾为而王泣也。”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⒎  昏愦糊涂。

《太平御览》卷二二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里语曰:‘县官漫漫,寃死者半。’”
南朝 梁 江淹 《泣赋》:“心蒙蒙兮恍惚,魄漫漫兮西东。”
清 刘大櫆 《<张弘勋诗集>序》:“其与友相接,漫漫昏昏,无可相切磋之具。”

⒏  浩荡貌。

唐 元稹 《有酒》诗之八:“有酒有酒兮告临江,风漫漫兮波长。”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诗:“东风漫漫吹桃李,尽日独行春色里。”
清 龚自珍 《京师春尽夕大雨书怀晓起柬比邻李太守吴舍人》诗:“春风漫漫春浩浩,生人死人满春抱。”

⒐  容光焕发的样子。

⒑  慢慢。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太僕停嗔息怒,听老汉漫漫的説与你听。”
清 袁于令 《双莺》第五折:“我们且漫漫的傍了垂杨,一路访去。”
清 蒋士铨 《桂林霜·投辕》:“求爷通报过了,小人漫漫的再禀。”
张天翼 《儿女们》:“耳朵里听着他们哇啦哇啦吵着的声音漫漫的远下去远下去。”

◎ 胡天的意思

⒈  亦称“胡天神”。 北朝 时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奉的神。参阅 陈垣 《火祆教入中国考》第三章。

《魏书·后妃传·宣武灵皇后胡氏》:“后幸 嵩高山,夫人、九嬪、公主已下从者数百人,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
《隋书·礼仪志二》:“﹝ 后齐 ﹞ 后主 末年,祭非其鬼,至於躬自鼓儛,以事胡天, 鄴 中遂多淫祀,兹风至今不絶。 后周 欲招来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矣。”

⒉  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官》:“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 常建 《塞下曲》:“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
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胡天朔漠杀气高,烟云万里埋弓刀。”
明 徐祯卿 《寄华玉》诗:“胡天白雁南飞尽,千里相思那得闻。”
姜可生 《甲寅秋初凭吊张煌言遗祠》诗:“隻手直欲挽狂澜,伤心未捉胡天月。”

◎ 叫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叫·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2

【唐韻】【正韻】吉弔切【集韻】【韻會】古弔切,音訆。【說文】嘑也。【詩·小雅】或不知叫號。【釋文】叫本又作嘂。
叫叫,遠聲也。【揚雄·解難】大語叫叫。
叫奡,高舉貌。【司馬相如·大人賦】糾蓼叫奡。
色叫。【麈史】王德用召入兩府,有干薦舘職者。王曰:某武人,素不閱書,若奉薦則色叫矣。今人以事理不相當爲色叫,本此。
【集韻】【韻會】古幼切,音救。【集韻】聲也。【莊子·齊物論】叫者譹者,郭象讀。【前漢·昌邑王傳】遂叫然號曰。【玉篇】同噭。【集韻】或作嘄。俗作呌,非。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闻的意思

【未集中 • 耳】闻·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古文〕䎽䎹【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音問。【韻會】聲所至也。【詩·小雅】聲聞于天。【書·呂】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总述:诗句漫漫胡天叫不闻出自《胡笳十八拍。第四拍》。作者是唐朝诗人刘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