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承欢慈母前

诗句
承欢慈母前
拼音
 chéng huān cí mǔ qián
平仄
平平平仄平
韵脚
下平一先
上一句
十五彩衣年
下一句
孝廉因岁贡

「承欢慈母前」出自:《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承欢慈母前」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

「承欢慈母前」辞典释义

◎ 承欢的意思

⒈  迎合人意,求取欢心。

《楚辞·九章·哀郢》:“外承欢之汋约兮,諶荏弱而难持。”
王逸 注:“言佞人承君欢颜,好其諂言,令之汋汋然。”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⒉  指侍奉父母。

唐 骆宾王 《上廉使启》:“冀鹿跡丘中,絶汉机於俗网;承欢膝下,驭 潘 舆於家园。”
唐 孟浩然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诗:“十五綵衣年,承欢慈母前。”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堂双白髮,所急在糗粮。四壁如 长卿,承欢乏水浆。”

◎ 慈母的意思

⒈  古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

《战国策·秦策二》:“夫以 曾参 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唐 孟郊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安老爷 正在不得意之中,父子异地相逢,也不免落泪;只是严父慈母所处不同,便不似太太那番光景。”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⒉  古称抚育自己成长的庶母为慈母。

《仪礼·丧服》:“慈母如母。传曰: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若是,则生养之,终其身如母,死则丧之三年如母。”
《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盖庶子慈母,尚有终身之恩,岂若嫡后事正义明哉!”

◎ 前的意思

【子集下 • 刀】前·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7

〔古文〕歬【唐韻】昨先切【集韻】【韻會】【正韻】才先切,音錢。【增韻】前,後之對。
進也。【廣韻】先也。
【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註】猶故也。
【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註】前猶導也。
【集韻】【韻會】【正韻】子淺切,湔上聲。【說文】齊斷也。俗作剪。
【正韻】淺黑色。【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註】前,讀爲緇翦之翦。淺黑也。
【韻補】叶慈鄰切,淨平聲。【劉向·九歎】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总述:诗句承欢慈母前出自《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