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枳棘塞中涂
- 拼音
- zhǐ jí sāi zhōng tú
- 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七虞、上平六鱼、下平六麻
- 上一句
- 出门无通路
- 下一句
- 计策弃不收
「枳棘塞中涂」出自:《咏史(习习笼中鸟)》
【咏史】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1] 。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2] 。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3] 。
计策弃不收[4],块若枯池鱼[5] 。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6] 。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7] 。
苏秦北游说[8],李斯西上书[9] 。
俛仰生荣华,咄嗟后雕枯[10] 。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11] 。
巢林栖一枝[12],可为达士模[13] 。
「枳棘塞中涂」作者: 左思
「枳棘塞中涂」辞典释义
◎ 枳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枳·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廣韻】【類篇】【韻會】【正韻】諸氏切,音紙。木名。枳也。【說文】木似橘。【徐曰】卽藥家枳殼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爲枳。
又木高多刺,可爲籬落。【張衡·西京賦】楷枳落突棘藩。又【博雅】枳,股也。又【小爾雅】枳,害也。【孔叢子·論】率過以小罪謂之枳。又與軹通。地名。一在巴郡,一在魏地。又【集韻】頸爾切【韻會】居紙切,音。義同。又【集韻】舉綺切【韻會】居矣切,音已。枳椇。又一名白石李。又【集韻】章移切,音支。【爾雅·釋蟲】枳首蛇,歧蛇也。又翹移切,音岐。義同。◎ 棘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棘·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集韻】【韻會】紀力切,音殛。【說文】小棗叢生者。【詩詁】棘如棗而多刺,木堅,色赤,叢生,人多以爲藩。歲久無刺,亦能高大如棗。木色白者爲白棘,實酸者爲樲棘,亦名酸棗。【詩·邶風】吹彼棘心。【疏】棘,木之難長養者。
又【爾雅·釋木】終牛棘。【註】卽馬棘也,刺粗而長。又執囚之處爲叢棘。【易·坎卦】係用纆,寘于叢棘。【左傳·哀八年】邾子無道,吳子囚諸樓臺,栫之以棘。又九棘,外朝也。【禮·王制】史以獄成吿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吿于大司,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註】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又與戟通。【禮·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左傳·隱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而逐之。【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又地名。垂棘、赤棘,春秋晉地。又藥名。【本草】天門冬,一名天棘。又棘扈,鳥名。【賈逵云】棘扈,竊丹,爲果驅鳥者也。又與僰通。【禮·王制】四夷,西曰僰。又姓。【論語】棘子成。又【唐韻】居里切,音紀。又【廣韻】居吏切,音記。義同。◎ 塞的意思
【丑集中 • 土】塞·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10
【廣韻】蘇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則切,音㥶。塡也,隔也。【禮·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又】謹關梁,塞徯徑,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
又充也,滿也。【書·舜典】溫恭允塞。【詩·鄘風】秉心塞淵。又國之阨險曰塞。【史記·蘇秦傳】秦四塞之國,披山帶渭。【後漢·杜篤傳】城池百尺,扼塞要害。又月在辛曰塞,見【爾雅·釋天】。又塞塞,不安貌,見【博雅】。又伊蒲塞,卽優婆塞。【後漢·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先代切,音賽。邊界也。【禮·月令】孟冬備邊境,完要塞。又九塞。【淮南子·地形訓】九塞,太汾,澠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註】太汾在晉,澠阨殽阪皆在弘農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陘在常山,令疵在遼西,句注在鴈門隂館,居庸在上谷阻陽之東。又紫塞。【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因名。又博塞,戲具也。【莊子·騈拇篇】問穀何事,則博塞以遊。又姓。又與賽同。【前漢·郊祀志】冬塞禱祈。本作。亦作。◎ 中涂的意思
⒈ 亦作“中途”。
⒉ 半路;途中。
引《列子·力命》:“中涂遇 东郭 先生。”
唐 李白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
宋 司马光 《重经车辋谷》诗:“中涂太息坐磐石,涕泗不觉双滂沱。”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日前寄上《文学报》四份,收到否?该报似中途遗失的颇多。”⒊ 指事情的进程中。
引《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始结言於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
王逸 注:“今信用谗言,中道而更背我也。”
宋 范仲淹 《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邹韬奋 《民众的要求》:“中途决不妥协,那才是真为着抗敌救国而迈进。”⒋ 路的当中。
引晋 左思 《咏史》诗之八:“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晋书·陆机陆云传论》:“兰植中涂,必无经时之翠;桂生幽壑,终保弥年之丹。”
总述:诗句枳棘塞中涂出自《咏史(习习笼中鸟)》。作者是魏晋诗人左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