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高下如秋蝉

诗句
高下如秋蝉
拼音
 gāo xià rú qiū chán
平仄
平仄平平平
韵脚
下平一先
上一句
不曾离耳里
下一句
入夜声则厉

「高下如秋蝉」出自:《灵响词》

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入夜声则厉,在昼声则微。神灵斥众恶,与我作风威。
妙响无住时,昼夜常轮回。那是偶然事,上界特使来。
何以辨灵应,事须得梯媒。自从灵响降,如有真人来。
存念长在心,展转无停音。可怜清爽夜,静听秋蝉吟。

「高下如秋蝉」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高下如秋蝉」辞典释义

◎ 高下的意思

⒈  上和下;高和低。

《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西山 十亩强,高下略不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⒉  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
《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⒊  高处和低处。

《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
《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⒋  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⒌  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

《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⒍  犹反复。

《隋书·刑法志》:“素(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⒎  指高度。

《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⒏  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⒐  好坏;优劣得失。

《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亦指胜负。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⒑  多和少。

《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
《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⒒  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⒓  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⒔  轻和重。

《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 如的意思

【丑集下 • 女】如·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人諸切【集韻】【韻會】【正韻】人余切,音鴽。【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書·舜典】如五器,如岱禮,如初,又然也。【易·離卦】突如其來如。【前漢·揚雄傳】雄家產不過十金,晏如也。
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齊。見【左傳】。【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月名。【爾雅·釋歲】二月爲如。
語助辭。【論語】恂恂如也。【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
凉如。縣名。【前漢·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還釋兵凉如。
肥如,古國名,在遼西郡。【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
姓。如羅氏,攺爲如氏,見【統譜】。
本覺爲如,今覺爲來,見【道院集】。
眞如,有變易性相,如如常住不遷,見【禪燈錄】。
如,獸名。瞿如,鳥名。見【山海經】。
通作而。【前漢·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註】如,而也,星隕而且雨。
【廣韻】人恕切【集韻】【韻會】如倨切,音茹。【東方朔·七諫】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人之難信兮,願離情而遠舉。【註】舉去聲。
【集韻】【類篇】乃箇切,音那。亦若也。

◎ 秋的意思

【午集下 • 禾】秋·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4

〔古文〕龝【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爲白藏。【註】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
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
【說文】禾穀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
【禮·鄕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註】愁讀爲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九月爲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四秋。【管子·輕重乙篇】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故曰:農事且作,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此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謂夏之秋。大秋成,五穀之所會,此謂秋之秋。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廣韻藻】竹秋,三月也。蘭秋,七月也。
秋秋,馬騰驤貌。【前漢·禮樂志】飛龍秋游上天。
【揚雄·羽獵賦】秋秋蹌蹌入西園。【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註】秋秋,猶蹌蹌。謂舞也。
春秋,魯史名。
大長秋,皇后官名。【前漢·百官表】景帝更將行爲大長秋。【師古註】將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久之義。
姓。
七遙切,音鍫。【揚雄賦】秋秋蹌蹌。蕭該讀。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簫。秋與簫爲韻。
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記】北方老嫗八九十歲,齒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嬰兒,名秋姑。秋讀如蒭酒之蒭。

◎ 蝉的意思

【申集中 • 虫】蝉·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2

【唐韻】市連切【集韻】【韻會】時連切,音禪。【揚子·方言】蟬,楚謂之蜩。【古今注】齊王后忿死,尸變爲蟬。登庭時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大戴禮】蟬飮而不食。【酉陽雜俎】蟬未蛻時名復育。【蠡海集】蟬近陽,依于木,以隂而爲聲。
【後漢·輿服志】侍中中常侍黃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古今注】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蟬,取其淸虛識變也。
蟬嫣,連也。【前漢·揚雄傳】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于汾隅。
【揚子·方言】蟬,毒也。
車名。【鹽鐵論】推車之蟬攫,負子之敎也。【註】許愼曰:蟬攫,車類也。
人名。【大戴禮】顓頊產窮蟬。
與嬋通。【成公綏·嘯賦】蔭脩竹之蟬蜎。
【集韻】財仙切,音錢。同,蟲名。
田黎切,音提。地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
【正韻】上演切,音善。蜿蟬,舞盤曲貌。【王逸·九思】乗六蛟兮蜿蟬。【註】羣蛟之形也。或作蟺。

总述:诗句高下如秋蝉出自《灵响词》。作者是唐朝诗人无名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