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狐裘不暖锦衾薄

诗句
狐裘不暖锦衾薄
拼音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
入声十药
上一句
散入珠帘湿罗幕
下一句
将军角弓不得控

「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意思,全诗译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狐裘不暖锦衾薄」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2]都护铁衣冷犹著。[3] 瀚海阑干百丈冰,[4]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5]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6]风掣红旗冻不翻。[7] 轮台东门送君去,[8]去时雪满天山路。[9]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狐裘不暖锦衾薄」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狐裘不暖锦衾薄」辞典释义

◎ 狐裘的意思

⒈  用狐皮制的外衣。

《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朱熹 集传:“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清 孙枝蔚 《雪中对稚儿匡有咏》:“竭来秫酒须赊易,典去狐裘欲赎难。”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暖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暖·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廣韻】同㬉。【禮·月令】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楚辭·天問】何所冬暖。
【集韻】許元切,音暄。柔貌。【莊子·徐無鬼】有暖姝者。【音義】吁爰反。柔貌。
【集韻】火遠切,音咺。義同。

◎ 锦的意思

【戌集上 • 金】锦·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飮切,音。【說文】襄色織文也。从帛金聲。【徐曰】襄,雜色也。漢魏郡有縣,能織錦綺,因名襄邑。【釋名】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从金帛。【詩·衞風】衣錦褧衣。【傳】錦,文衣也。【左傳·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拾遺記】員嶠山有冰蠶,霜覆之,然後成繭。其色五采,後代效之,染五色絲,織以爲錦。
【五代史·吳越世家】臨安有大樹,錢鏐幼時戲於此,及貴歸,衣以錦,號其樹曰衣錦將軍。
【南窗紀談】中散大夫,舊說謂之十樣錦。受命之初,不俟恩赦,便許封贈父母,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薦,三也。奏子爲職官,四也。乗馬許行馳道,五也。馬鞍上施紫絲座,六也。馬前執破木板,七也。宴殿用金器具朶殿上,八也。許上遺表,九也。國史立傳,十也。
姓。漢郞中令錦被。
貝錦,蟲名。【詩·小雅】萋兮菲兮,成是貝錦。【註】水中介蟲,文似錦。
水名。【前漢·司馬相如傳】漢宮有水錦,水有鴛。
【廣輿記】成都府城南有錦江,一名汶江,織錦濯此則鮮麗,其地曰錦里,其城曰錦官城。

◎ 衾的意思

【申集下 • 衣】衾·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4

【唐韻】去金切【集韻】【韻會】袪音切,音欽。【玉篇】大被也。【詩·召南】抱衾與裯。【孟子】謂棺槨衣衾之美也。【疏】凡衾皆三幅。【鄭註】衾,單被也。【陳子昂詩】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類篇】作。【集韻】作。

◎ 薄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薄·康熙筆画:19·部外筆画:13

【唐韻】傍各切,音泊。林薄也。【楚辭註】林草不交錯曰薄。【揚雄·甘泉賦】列新雉于林薄。【註】草叢生曰薄。
簾也。【禮·曲禮】帷薄之外不趨。【史記·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爲生。【索隱曰】織蠶薄也。
厚薄。
少也。【詩·周南】薄澣我衣。
聊也。【詩·周南】薄言采之
輕也。【前漢·董仲舒傳】愍世俗之靡薄。
嫌也。【前漢·張安世傳】薄朕忘故。
【揚子·方言】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
【博雅】薉也。
集也。【司馬相如·上林賦】奄薄水渚。
【史記·蘇秦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被也。【書·益稷】外薄四海。
水名。【山海經】蟲尾之山,薄水出焉。
姓。【史記·外戚世家】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
亭名。【後漢·郡國志】滎陽有薄亭。
草名。薄荷,見荷字註。
通亳。【禮·郊特牲】薄社北牖。【註】殷社。【荀子·議兵篇】湯以薄,武以鎬。
迫各切,音博。廹也。【易·說卦傳】雷風相薄。【左傳·僖二十四年】薄而觀之。
迫晚曰薄暮。
侵也。【荀子·天論篇】寒暑未薄而疾。
匹各切,音粕。【詩·齊風】載驅薄薄。【傳】疾驅聲也。
薄革切,同欂。壁柱也。【爾雅·釋宮】屋上薄謂之筄。
【唐韻古音】讀蒲。《書》序:成王旣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左傳》《史記》作薄姑。

总述:诗句狐裘不暖锦衾薄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作者是唐朝诗人岑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