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薄言采之

诗句
薄言采之
拼音
 báo yán cǎi zhī
平仄
仄平仄平
韵脚
上平四支
上一句
采采芣苢
下一句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的意思,全诗译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薄言采之」出自:《芣苢(采采芣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1]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2]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3]

「薄言采之」作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

「薄言采之」辞典释义

◎ 薄言的意思

⒈  急急忙忙。一说为助词。见 清 刘淇 《助字辨略》卷五。

《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高亨 注:“薄,急急忙忙。言,读为焉或然。”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一:“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诗:“忽被戒羸驂,薄言事南征。”
清 方文 《王雷臣待御招同沉仲连李叔则喜而作歌》:“我謁 王公 霜气肃,适有三贤先在屋。薄言取酒御风寒,涓滴纔濡春满腹。”

⒉  浅薄的话。多用作谦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鬢髮班白,幸逢推荐,恩命垂至,自貽颠危,昏昏薄言,罔知攸处。”
宋 梅尧臣 《送王判官同提点坑冶》诗:“聊此陈薄言,忉怛不能重。”

◎ 采的意思

【酉集下 • 釆】采·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註】符采,玉橫文也。
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官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傳】采,事也。馬云:官也。【禮·明堂位】九采之國。【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采地。【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飾也。【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墓地。【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風采。【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詩·秦風】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傳】采采,衆多也。【朱註】采采,華飾也。【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幣也。【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註】正義曰:采,幣也。
詩篇名。【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姓。【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地名。【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註】晁采,玉名。
木名。【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草名。【博雅】采,䆃采也。
【韻會】【正韻】倉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與菜同。【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採取也。

◎ 之的意思

【子集上 • 丿】之·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总述:诗句薄言采之出自《芣苢(采采芣苢)》。作者是先秦诗人诗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