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石池辨春色

诗句
石池辨春色
拼音
 shí chí biàn chūn sè
平仄
仄平仄平仄
韵脚
入声十三职
上一句
行随溪水喧
下一句
林兽知人言

「石池辨春色」出自:《昭圣观》

主家隐溪口,微路入花源。数日朝青阁,彩云独在门。
双楼夹一殿,玉女侍玄元。扶橑尽蟠木,步檐多画繙。
新松引天籁,小柏绕山樊。坐弄竹阴远,行随溪水喧。
石池辨春色,林兽知人言。未逐凤凰去,真宫在此原。

「石池辨春色」作者:

储光羲(707-约760),唐著名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天宝十年(751)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

「石池辨春色」辞典释义

◎ 石的意思

【午集下 • 石】石·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
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
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
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
量名。十斗曰石。【前漢·食貨志】夫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
官祿秩數稱石。【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以下遞減至百石。
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水亦稱石。【水經注】河水濁,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酒亦稱石。【史記·滑稽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衡名。百二十斤爲石。【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註】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禮·月令】仲春鈞衡石。【前漢·律歷志】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州名。【廣韻】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
姓。【左傳】衞大夫石碏。
複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叶常義切,音嗜。【宋玉·高唐賦】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却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叶石若切,音杓。【楚辭·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
【招魂】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叶七各切,音錯。【郭璞·爾雅贊】鰒似蛤,有鱗無殻。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八。

◎ 池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池·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3

【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註】謂陂障之水道也。【禮·月令】毋漉陂池。【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城塹曰溝池。【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註】城有水曰池。
朝夕池,海也。【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咸池,天神也。【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咸池,黃帝樂名。
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註】咸池,大咸也。【禮·樂記】咸池備矣。【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棺飾。【禮·檀弓】池視重霤。【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心之別名爲中池。【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差池,飛貌。【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黃池,地名。【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天池,山名。在南陽。
州名。【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音駝。與沱通。【說文】江別流也。
虖池,水名。在幷州界。【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按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同。
陂池,或作坡陁。【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註】池讀沱。
【正韻】直列切,音徹。【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註】塡池當讀爲奠徹。

◎ 辨的意思

【酉集下 • 辛】辨·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9

【集韻】【韻會】皮莧切【正韻】備莧切,音辯。【說文】判也。【廣韻】別也。【易·乾卦】問以辨之。【禮·學記】離經辨志。【註】辨,謂考問得其定也。【周禮·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註】辨,謂辨然于事分明,無有疑惑也。
【韻會】牀䏶足笫閒也。【易·剝卦】剝牀以辨。【疏】牀足之上,牀身之下,分辨處也。【程傳】牀之幹也。
變也。【楚辭·九辨註】辨者,變也。謂道德以變說君也。
井地之數也。【禮·王制·註】京陵之地,九夫爲辨,九辨而當一井。
姓。
【集韻】見切,音徧。與徧通。帀也。【史記·禮書】萬民和喜,瑞應辨至。【註】同徧。
【廣韻】苻蹇切【集韻】【韻會】平免切【正韻】婢免切,辯上聲。義同。
【集韻】邦免切,鞭上聲。義同。
與貶通。【禮·玉藻】立容辨,無讇。【註】辨作貶。容雖貶損降,不傾側柔媚也。
【廣韻】普麪切【集韻】【正韻】匹見切,音片。革中斷也。【爾雅·釋器】革中絕謂之辨,革中辨謂之韏。【註】革中斷之名辨,復中分其辨名韏。【集韻】作㸤。

◎ 春色的意思

⒈  春天的景色。

南朝 齐 谢朓 《和徐都曹》:“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春色越重,他心里身上越难过。”

⒉  喻娇艳的容颜。

宋 柳永 《梁州令》词:“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明 杨珽 《龙膏记·开阁》:“小女以蒲柳弱质,几萎秋霜,得赐龙凤仙膏,再生春色。”

⒊  喻喜色。

宋 陶穀 《清异录·齿牙春色》:“娄师德 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 师德 为齿牙春色。”
《西游记》第十二回:“萧瑀 闻言,倍添春色,知他是个好人。”

⒋  指脸上的红晕。

《水浒传》第七二回:“宋江 与 柴进 四人,微饮三杯,少添春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看他粉面发红,像是腼腆;赏他一柄桃花宫扇,遮掩春色。”
《红楼梦》第三九回:“姑娘今日脸上有些春色,眼圈儿都红了。”

总述:诗句石池辨春色出自《昭圣观》。作者是唐朝诗人储光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