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空留贱妾怨黄昏

诗句
空留贱妾怨黄昏
拼音
 kōng liú jiàn qiè yuàn huáng hūn
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十三元
上一句
从此不归成万古

「空留贱妾怨黄昏」出自:《哭夫二首(时以夫征戎轻入被擒音信断绝作诗哭之)》

风卷平沙日欲曛,狼烟遥认犬羊群。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行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空留贱妾怨黄昏」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空留贱妾怨黄昏」辞典释义

◎ 空的意思

【午集下 • 穴】空·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
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
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
太空,天也。
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
【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空桑之水出焉。【括地志】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竇,在曲阜縣南二十里女陵山。【魏土地記】代城東北九十里有空侯城。
官名。【書·舜典】伯禹作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拜名。【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三曰空首。【疏】先以兩手拱地,乃頭至手,是爲空首也。
樂器名。【風俗通】箜篌,一名坎侯。或曰空侯,取其空中。【楚辭註】空桑,瑟名。
獄名。【禮·記疏】囹圄,魏曰司空。
姓。【廣韻】漢複姓有空桐空相二氏。
【集韻】【韻會】苦動切【正韻】康董切,音孔。穴也,竅也,竉也。通作孔。【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眡其鑽空。【史記·五帝紀】瞍使舜穿井,爲匿空旁出。【大宛傳】張騫鑿空。【註】西域本無道路,今鑿孔而通之也。【韓非子·喩世篇】空竅者,神明之戸牖也。【韻會小補】秦人呼土窟爲土空。
【集韻】【韻會】【正韻】苦貢切,音控。窮也。【詩·小雅】不宜空我師。【註】不宜使小人困窮民也。
缺也。【揚子·法言】酒誥之篇俄空焉。
虛也。【論語】回也其庶乎,屢空。【註】空猶虛中也。
叶枯江切。【徐幹·思室詩】良會無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飧食,嗛嗛常饑空。
叶枯良切。【詩·小雅】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 留的意思

【午集上 • 田】留·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5

【正字通】俗畱字。

◎ 贱妾的意思

⒈  位次低下的姬妾。

《左传·宣公三年》:“郑文公 有贱妾曰 燕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凡是下婢贱妾,一旦得了宠,没有不撒娇撒痴的。”

⒉  古代妇女谦称自己。

《晏子春秋·谏下二》:“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清 蒋士铨 《香祖楼·觞芰》:“贱妾蒙老爷夫人这般恩意呵!”

◎ 怨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怨·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於願切【集韻】【韻會】紆願切,音苑。【說文】恚也。【廣韻】恨也。【增韻】仇也,讎也。
【集韻】於袁切,音鴛。讎也,恚也。【禮·儒行】外舉不避怨。【前漢·黥布傳】恐仇怨妄誣之。【史記·始皇紀】母家有仇怨,竝阬之。皆平聲讀。或作惌。
【字彙補】委隕切,音惲。與薀同。【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註】怨讀爲蕰言無畜私財。
叶烏員切,音淵。【後漢·班彪北征賦】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縵縵。劇蒙公之疲民兮,爲彊秦乎築怨。【註】縵音眠。
叶烏云切,音熅。【琳·悼龜賦】參千鎰而不賈兮,豈十朋之所云。通生死以爲量兮,夫何人之足怨。
叶烏貫切,音腕。【前漢·敘傳述高祖紀】項羽畔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精蕰】从命。【轉注】从心。

◎ 黄昏的意思

⒈  日已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楚辞·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唐 李商隐 《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
冰心 《寄小读者》七:“每日黄昏的游泛,舟轻如羽。”

⒉  昏黄,光色较暗。

宋 林逋 《山园小梅》诗之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⒊  草名。王孙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王孙》。

总述:诗句空留贱妾怨黄昏出自《哭夫二首(时以夫征戎轻入被擒音信断绝作诗哭之)》。作者是唐朝诗人裴羽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