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明月何曾是两乡
- 拼音
- míng yuè hé céng shì liǎng xiāng
- 平仄
- 平仄平平仄仄平
- 韵脚
- 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 上一句
-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思,全诗译文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送柴侍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明月何曾是两乡」作者: 王昌龄
「明月何曾是两乡」辞典释义
◎ 明月的意思
⒈ 光明的月亮。
引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⒉ 指明珠。
引《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⒊ 喻泪珠。
⒋ 下一个月。
引《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何曾的意思
⒈ 为何,何故。
引《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於 管仲 ?”
赵岐 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 《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颺?”
《诗·大雅·云汉》“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汉 郑玄 笺:“天何曾病我以旱?曾不知为政所失,而致此害。”⒉ 何尝;几曾。
引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是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是·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蔡邕·釋誨】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两的意思
【子集下 • 入】两·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6
〔古文〕㒳【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乡的意思
【酉集下 • 邑】乡·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0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香。【釋名】鄕,向也,衆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前漢·食貨志】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鄕,是萬二千五百戸也。又上聲。【韻會】【正韻】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鄕之應形聲。又【字彙補】與饗通。【前漢·文帝紀】尃鄕獨美其福。又去聲。【集韻】【正韻】許亮切。與嚮同。【禮·曲禮】則必鄕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鄕。又【爾雅·釋宮】兩階閒謂之鄕。【註】人君南鄕當階閒。又窻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鄕。【疏】每室四戸八窻,窻戸皆相對。又【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鄕如初。【註】鄕,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鄕,鄕亦是牖,故云一名也。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鄕者,往日謂之鄕日。【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又姓。【集韻】通作向。
总述:诗句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送柴侍御》。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