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不著一字

诗句
不著一字
拼音
 bù zhe yī zì
平仄
仄仄仄仄
韵脚
去声四寘
下一句
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的意思,全诗译文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不著一字」出自:《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著一字」作者: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

「不著一字」辞典释义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著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著·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9

【集韻】【韻會】【正韻】陟慮切,音箸。【博雅】明也。【中庸】形則著。【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註】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周禮·典婦功註】書其賈而著其物。
【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註】著音著作之著。【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郞,於此始有其官。
【小爾雅】思也。
與貯通。【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註】著,居也。
【詩·齊風】俟我于著乎而。【傳】門屏之閒曰著。
【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註】著,位次也。【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廣韻】直餘切,音除。【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羣經音辨】藥草也。【爾雅·釋草】味。荎著。【註】音儲。
【類篇】陟略切,音芍。被服也。【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䔧,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著組繫。【註】著,充之以絮也。【韓詩外傳】士褐衣縕著,未甞完也。
【集韻】直略切,音擆。【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註】著。置也。
【類篇】附也。【前漢·贾誼傳】黑子之著面。
【禮·明堂位】著,殷尊也。【註】著地無足。
【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師古註】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後漢·李忠傳】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直音】俗作着。

◎ 一字的意思

⒈  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⒉  谓同一个字。

《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⒊  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⒋  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字 少颖,一字 拙斋。”

⒌  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⒍  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⒎  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⒏  中药量名。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总述:诗句不著一字出自《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作者是唐朝诗人司空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