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四方全匹帛

诗句
四方全匹帛
拼音
 sì fāng quán pǐ bó
平仄
仄平平仄仄
韵脚
入声十一陌
上一句
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出自:《城中谣(城中好高髻)》

【城中谣】 城中好高髻,[1] 四方高一尺。[2] 城中好广眉,[3] 四方且半额。[4] 城中好大袖,[5] 四方全匹帛

「四方全匹帛」作者:

【乐府】:乐府,原本是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所搜集、演唱的歌诗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名称一变而为可以入乐诗体的名称。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

「四方全匹帛」辞典释义

◎ 四方的意思

⒈  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⒉  天下;各处。

《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
《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⒊  指四方诸侯之国。

《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不可救疗。”

⒋  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东观汉记·马廖传》:“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⒌  指四方之神。

《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
《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
《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⒍  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

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 全的意思

【子集下 • 入】全·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疾緣切【集韻】【韻會】從緣切【正韻】才緣切,音泉。【說文】完也。【玉篇】具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用全。【註】純用玉也。
姓。【韻會】吳有大司馬全琮。
【韻會】州名。漢零陵郡,晉置全州。

◎ 匹的意思

【子集下 • 匸】匹·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唐韻】譬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僻吉切,品入聲。【說文】四丈也。【正譌】四丈則八端,故从八。从匸,象束帛形。【前漢·食貨志】布帛廣二尺二寸爲幅,長四丈爲匹。【小爾雅】倍兩謂之匹。【廣韻】俗作疋。
偶也。【詩·大雅】率由羣匹。【註】成王循用羣臣之賢者,其行能匹偶己之心。
【廣韻】配也,合也,二也。【爾雅·釋詁】匹,合也。【註】謂對合也。【疏】匹者,配合也。【詩·大雅】作豐伊匹。
【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匹。【註】匹謂知識朋友。
妃匹。【漢匡衡政治疏】匹妃之際,生民之始。
【左傳·桓十年】匹夫無罪。【註】庶人夫妻相匹。其名旣定,雖單亦匹,故通謂匹夫匹婦。
馬曰匹。【周禮·夏官註】四匹爲乘。
【藝文類聚】馬光景一疋長,故曰疋。【正譌】馬影四丈,亦借用匹,別用疋。
通作騖,音木。【禮·曲禮】庶人之摯匹。

◎ 帛的意思

【寅集中 • 巾】帛·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5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音白。【說文】繒也。【廣韻】幣帛。【易·賁卦】賁于丘園,束帛戔戔。【書·堯典】五玉三帛。【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周禮·春官·典命註】帛,如今璧色繒也。【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註】大帛,厚繒。【後漢·鄧后紀】必書功於竹帛。【註】帛謂縑素。
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爲執帛。【註】張晏曰:執帛,孤卿也。或曰楚官名。
草名。【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云。
姓。【神仙傳】吳有帛和。【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叶僕各切,音薄。【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爲醴酪。治其絲麻,以爲布帛。【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

总述:诗句四方全匹帛出自《城中谣(城中好高髻)》。作者是汉朝诗人两汉乐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