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于以采藻
- 拼音
- yú yǐ cǎi zǎo
- 平仄
- 平仄仄仄
- 韵脚
- 上声十九皓
- 上一句
- 南涧之滨
- 下一句
- 于彼行潦
「于以采藻」的意思,全诗译文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于以采藻」出自:《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于以采藻」作者: 诗经
「于以采藻」辞典释义
◎ 于的意思
【子集上 • 二】于·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1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又【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又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又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又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又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又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又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于,皆複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又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 以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以·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3
◎ 采藻的意思
⒈ 采集水藻。
引《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诗〉序》谓《采苹》是赞美“大夫妻能循法度”的诗,故后世以“采藻”用作颂扬妇德的典故。 《宋史·乐志十四》:“化以妇道,覲于内宫。采苹涧滨,采藻涧中。”⒉ 采集辞藻。
引《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
总述:诗句于以采藻出自《采蘋》。作者是先秦诗人诗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