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之子于归

诗句
之子于归
拼音
 zhī zǐ yú guī
平仄
平仄平平
韵脚
上平五微
上一句
维鸠居之
下一句
百两御之

「之子于归」的意思,全诗译文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喜鹊筑成巢,鳲鸠占有它。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喜鹊筑成巢,鳲鸠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之子于归」出自:《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之子于归」作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

「之子于归」辞典释义

◎ 之子的意思

⒈  这个人。

《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 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 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问 《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

◎ 于的意思

【子集上 • 二】于·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1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
【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
【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淳于,宣于,鮮于,多于,于,皆複姓。
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

◎ 归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归·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总述:诗句之子于归出自《鹊巢》。作者是先秦诗人诗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