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和风习习
- 拼音
- hé fēng xí xí
- 平仄
- 平平仄仄
- 韵脚
- 入声十四缉
- 上一句
- 淑景迟迟
- 下一句
- 璧玉宵备
「和风习习」出自:《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和风习习」作者: 佚名
「和风习习」辞典释义
◎ 和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和·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5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又【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风的意思
【戌集下 • 風】风·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0
〔古文〕凬飌檒【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繫辭】風以散之。又趨風,疾如風也。【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又【玉篇】敎也。【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又【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詩·關雎序】風之始也。【箋】風是諸侯政敎也。又風俗。【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又疾名。【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又【廣韻】佚也。【書·費誓】馬牛其風。【傳】馬牛風佚。【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又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又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又官名。【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又鳥名。【詩·秦風】鴥彼晨風。【爾雅·釋鳥】晨風,鸇。【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又【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又【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又草名。【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又姓。黃帝臣風后。又風胡,見【越絕書】。又【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又【廣韻】方鳳切,音諷。【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註】風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煩切,音蕃。【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又叶閭承切。【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习习的意思
⒈ 频频飞动貌。
引《楚辞·九辩》:“驂白霓之习习兮,歷群灵之丰丰。”
朱熹 集注:“习习,飞动貌。”
晋 左思 《咏史》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鸟兮其羽习习。”⒉ 微风和煦貌。
引《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 传:“习习,和舒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
《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这春光融融,和风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冰心 《寄小读者》七:“凉风习习,舟如冰上行。”⒊ 盛多貌。
引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习习冠盖。”
《文选·左思<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张铣 注:“习习,盛也。”⒋ 清雅和谐貌。
引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
《文选·嵇康<琴赋>》:“洋洋习习,声烈遐布。”
李周翰 注:“洋洋习习,清雅貌。”⒌ 形容辛辣、痛痒等感觉。
引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细辛出 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石 觉森寒如浇氷水,喉中习习作痒。”⒍ 象声词。
引唐 陈润 《宿北乐馆》诗:“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沈从文 《边城》十一:“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习习作声。”
总述:诗句和风习习出自《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作者是唐朝诗人佚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