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微霜凄凄客衣单
- 拼音
- wēi shuāng qī qī kè yī dān
- 平仄
- 平平平平仄平仄
- 韵脚
- 上声十六铣、上平十四寒、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 上一句
- 孤灯亭亭公署寒
- 下一句
- 想美人兮云一端
「微霜凄凄客衣单」出自:《寄远(在岐日作)》
微霜凄凄客衣单。想美人兮云一端,梦魂悠悠关山难。
空房展转怀悲酸,铜壶漏尽闻金鸾。
「微霜凄凄客衣单」作者: 韩偓
「微霜凄凄客衣单」辞典释义
◎ 微霜的意思
⒈ 薄霜。
引汉 王褒 《九怀·蓄英》:“微霜兮眇眇,病殀兮鸣蜩。”
晋 左思 《蜀都赋》:“白露凝,微霜结。”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佳期可以还,微霜霑人衣。”
明 徐渭 《鞠赋》:“至乃微霜袭宇,惊颷振帷,蕚紺紫而不起,叶比次而下垂。”⒉ 喻指老人微白的须发。
引宋 陆游 《斋居书事》诗:“慵养金丹换鬢鬚,微霜正要称清癯。”
◎ 凄凄的意思
⒈ 悲伤貌;凄凉貌。
引《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然。”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悽悽《明月》吹,惻惻《广陵散》。”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思悽悽而填臆,泪淫淫以盈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休文 腰瘦,问飞鸿何方逗留?料空林秋叶悽悽,恨池塘青草悠悠。”
清 顾炎武 《岁暮》诗:“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⒉ 饥病貌。
引《后汉书·申屠嘉传赞》:“悽悽硕人,陵阿穷退。”
李贤 注:“悽悽,飢病貌也。”⒊ 不遑宁处貌。
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 仲尼 资大圣之才……悽悽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
1. 云兴起貌。 《汉书·食货志上》:“其《诗》曰:‘有渰凄凄,兴云祁祁。’”
颜师古 注:“凄凄,云起貌也。”
宋 苏轼 《试笔》诗:“入我病风手,玄云渰凄凄。”⒋ 寒凉貌。
引《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鷄鸣喈喈。”
晋 潘岳 《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唐 韩偓 《寄远》诗:“孤灯亭亭公署寒,微霜凄凄客衣单。”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宿滦河》词:“玉绳斜转疑清晓,凄凄白月 渔阳 道。”
亦指凉风。 《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毛 传:“凄凄,凉风也。”⒌ 悲伤貌。
引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岁晏兮忧未开,草虫鸣兮凄凄。”
唐 长孙佐辅 《关山月》诗:“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
清 吴甡 《湘妃竹》诗:“遗恨满江湄,凄凄忆别离。”⒍ 水下滴貌;水流貌。
引《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王逸 注:“凄凄,流貌。”
唐 拾得 《诗》之五二:“松拂磐陀石,甘泉涌凄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説起痛伤悲,这一派忠寃谁洗,恨天閽釜隔泪凄凄。”⒎ 沾湿貌。
引《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皃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王逸 注:“凄凄,衣毛若濡也。”
唐 刘复 《春雨》诗:“如烟飞漠漠,似露溼凄凄。”⒏ 草木盛貌。
引唐 罗隐 《谒文宣王庙》诗:“晚来乘兴謁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宋 王安石 《送吴叔开南征》诗:“春草凄凄緑,江枫湛湛清。”⒐ 象声词。
引《吕氏春秋·古乐》:“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帝顓頊 好其音,乃令 飞龙 作效八风之音。”
1. 寒凉。 晋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唐 杜甫 《暮归》诗:“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宋 曾巩 《九月九日》诗:“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靄屏。”
清 姚燮 《卖菜妇》诗:“娘胸贴儿当儿衣,娘背风凄凄。但愿儿暖儿弗哭,儿哭剜娘肉。”⒑ 悲伤,凄惨。
引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须啼。”
宋 王安石 《勿去草》诗:“触目凄凄无故人,惟有芳草随车轮。”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夜已深,楼上主人促眠。窗外雨仍不止。异乡的虫声在凄凄的叫着。”⒒ 萋萋。茂盛貌。
引唐 无名氏 《甘棠灵会录》:“春草凄凄春水緑,野棠开尽飘香玉。”
《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风亭弊陋,惟存荒草緑凄凄;月树崩摧,四面野花红拂拂。”◎ 客的意思
【寅集上 • 宀】客·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6
【唐韻】苦格切【集韻】【韻會】【正韻】乞格切,坑入聲。【說文】寄也。从宀各聲。
又【廣韻】賔客。【周禮·秋官】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註】大賔爲五等諸侯,大客卽其孤卿。又【司儀】諸公相爲賔,諸公之臣相爲國客。又主客。【禮·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又【左傳·僖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又凡自外至者皆曰客。【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又外亦曰客。【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又姓。【正字通】漢客孫,廣德人。又叶苦各切,音恪。【詩·小雅】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叶上夕藿。夕音削。又【楚辭·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翺翔之焉薄。◎ 衣的意思
【申集下 • 衣】衣·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韻會】於希切,音依。【說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白虎通】衣者,隱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傅·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又【博雅】寢衣,衾,服也。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又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又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又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又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又靑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註】今爲臨卭。又借服膺意。【書·康誥】紹聞衣德言。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一作㐆。【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单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单·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9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音丹。【說文】大也。
又【書·洛誥】乃單文祖德。【傳】單,盡也。【詩·小雅】俾爾單厚。【箋】單,盡也。【禮·郊特牲】惟爲社事單出里。【鄭語】夏禹能單平水土。【晉語】單善而內辱之。又【揚雄·甘泉賦】單埢垣兮。【註】單,周也。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母單縣。又【廣韻】單複也。【正字通】單者,複之對也。【杜甫詩】歲暮衣裳單。又【玉篇】一也,隻也。【詩·大雅】其軍三單。【箋】大國之制,三軍以其餘卒爲羨,單者無羨卒也。【禮·禮器】鬼神之祭單席。【史記·信陵君傳】今單車來代之。【後漢·耿恭傳】以單兵固守孤城。又【高彪傳】家傳單寒。又姓。【廣韻】可單氏,後攺爲單氏。又【集韻】唐干切,音壇。亦姓也。鄭有櫟邑大夫單伯。通作檀。又【廣韻】市連切【集韻】【韻會】時連切,音蟬。【廣韻】單于。【前漢·匈奴傳】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卯曰單閼。【釋文】單音蟬,又音丹,或音善。又【廣韻】【韻會】常演切【集韻】【正韻】上演切,音善。【玉篇】大也。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山陽郡單父縣。【註】師古曰:音善甫。又姓。【廣韻】單襄公之後。【史記·儒林傳】桓生單次。【註】單音善,單姓,次名。又人名。【書序】咎單作明居。【傳】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註】單音善。又【集韻】齒善切,音闡。與嘽同。詳後嘽字註。又【集韻】黨旱切【正韻】多簡切,音狚。【集韻】本作亶,多穀也。一曰誠也,厚也。【書·洛誥】乃單文祖德。【釋文】單音丹,又丁但反,信也。【詩·小雅】俾爾單厚。【傳】單,信也,或曰厚也。【釋文】單,毛音都但反,鄭音丹。又【周頌】單厥心。【傳】單,厚也。【釋文】都但反。又通亶。【史記·歷書】端蒙單閼二年。【註】單閼,一作亶安。又【集韻】徒案切,音憚。與同,狐,邑名。又【集韻】【正韻】之膳切,音戰。單至,輕發之貌。又【集韻】【韻會】時戰切,音繕。單父,邑名。亦姓。
总述:诗句微霜凄凄客衣单出自《寄远(在岐日作)》。作者是唐朝诗人韩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