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松柏凄凄人不知

诗句
松柏凄凄人不知
拼音
 sōng bǎi qī qī rén bù zhī
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
上平四支
上一句
晚来乘兴谒先师
下一句
九仞萧墙堆瓦砾

「松柏凄凄人不知」出自:《谒文宣王庙》

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九仞萧墙堆瓦砾,
三间茅殿走狐狸。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傥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松柏凄凄人不知」作者:

罗隐(833─909),唐著名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而返归故乡,投奔镇海节度…

「松柏凄凄人不知」辞典释义

◎ 松柏的意思

⒈  亦作“松栢”。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参见“松柏后凋”。

《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质,凌霜犹茂。”
清 方文 《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兰。”

◎ 凄凄的意思

⒈  悲伤貌;凄凉貌。

《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然。”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悽悽《明月》吹,惻惻《广陵散》。”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思悽悽而填臆,泪淫淫以盈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休文 腰瘦,问飞鸿何方逗留?料空林秋叶悽悽,恨池塘青草悠悠。”
清 顾炎武 《岁暮》诗:“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

⒉  饥病貌。

《后汉书·申屠嘉传赞》:“悽悽硕人,陵阿穷退。”
李贤 注:“悽悽,飢病貌也。”

⒊  不遑宁处貌。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 仲尼 资大圣之才……悽悽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
1. 云兴起貌。 《汉书·食货志上》:“其《诗》曰:‘有渰凄凄,兴云祁祁。’”
颜师古 注:“凄凄,云起貌也。”
宋 苏轼 《试笔》诗:“入我病风手,玄云渰凄凄。”

⒋  寒凉貌。

《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鷄鸣喈喈。”
晋 潘岳 《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唐 韩偓 《寄远》诗:“孤灯亭亭公署寒微霜凄凄客衣单。”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宿滦河》词:“玉绳斜转疑清晓,凄凄白月 渔阳 道。”
亦指凉风。 《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毛 传:“凄凄,凉风也。”

⒌  悲伤貌。

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岁晏兮忧未开,草虫鸣兮凄凄。”
唐 长孙佐辅 《关山月》诗:“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
清 吴甡 《湘妃竹》诗:“遗恨满江湄,凄凄忆别离。”

⒍  水下滴貌;水流貌。

《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王逸 注:“凄凄,流貌。”
唐 拾得 《诗》之五二:“松拂磐陀石,甘泉涌凄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説起痛伤悲,这一派忠寃谁洗,恨天閽釜隔泪凄凄。”

⒎  沾湿貌。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皃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王逸 注:“凄凄,衣毛若濡也。”
唐 刘复 《春雨》诗:“如烟飞漠漠,似露溼凄凄。”

⒏  草木盛貌。

唐 罗隐 《谒文宣王庙》诗:“晚来乘兴謁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宋 王安石 《送吴叔开南征》诗:“春草凄凄緑,江枫湛湛清。”

⒐  象声词。

《吕氏春秋·古乐》:“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帝顓頊 好其音,乃令 飞龙 作效八风之音。”
1. 寒凉。 晋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唐 杜甫 《暮归》诗:“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宋 曾巩 《九月九日》诗:“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靄屏。”
清 姚燮 《卖菜妇》诗:“娘胸贴儿当儿衣,娘背风凄凄。但愿儿暖儿弗哭,儿哭剜娘肉。”

⒑  悲伤,凄惨。

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须啼。”
宋 王安石 《勿去草》诗:“触目凄凄无故人,惟有芳草随车轮。”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夜已深,楼上主人促眠。窗外雨仍不止。异乡的虫声在凄凄的叫着。”

⒒  萋萋。茂盛貌。

唐 无名氏 《甘棠灵会录》:“春草凄凄春水緑,野棠开尽飘香玉。”
《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风亭弊陋,惟存荒草緑凄凄;月树崩摧,四面野花红拂拂。”

◎ 人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人·康熙筆画:2·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姓。明人傑。
左人,聞人,俱複姓。
【韻補】叶如延切,音然。【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知的意思

【午集中 • 矢】知·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总述:诗句松柏凄凄人不知出自《谒文宣王庙》。作者是唐朝诗人罗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