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一贯无两端
- 拼音
- yī guàn wú liǎng duān
- 平仄
- 仄仄平仄平
- 韵脚
- 上平十四寒
- 上一句
- 穷通与远近
- 下一句
- 常见今之人
「一贯无两端」出自:《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常见今之人,其心或不然。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
如是用身心,无乃自伤残。坐输忧恼便,安得形神全。
吾有二道友,蔼蔼崔与钱。同飞青云路,独堕黄泥泉。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应为平生心,与我同一源。
帝乡远于日,美人高在天。谁谓万里别,常若在目前。
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
因君问心地,书后偶成篇。慎勿说向人,人多笑此言。
「一贯无两端」作者: 白居易
「一贯无两端」辞典释义
- ◎ 一贯的意思
- ⒈ 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 引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邢昺 疏:“言 夫子 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
 《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
 唐 张九龄 《故河南少尹窦府君墓碑铭序》:“形有万殊,道以一贯。”- ⒉ 谓同一个道理。 - 引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煖寒暑,其实一贯也。” 
 唐 刘禹锡 《天论下》:“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
 宋 叶适 《宜兴县修学记》:“上该千世,旁括百家,异流殊方,如出一贯。”- ⒊ 同样;一样。 - 引《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韩非子·显学》:“磐石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
 唐 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清 顾炎武 《太原寄王高士锡阐》诗:“贵此金石情,出处同一贯。”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淆良窳为一贯,因内嗛而成蚩,此又一误也。”- ⒋ 连贯;相联。 - 引明 杨慎 《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唐 絶万首,惟 韦苏州 ‘踏阁攀林恨不同’及 刘长卿 ‘寂寂孤鶯啼杏园’二首絶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两句互误例》:“‘胜’、‘升’古通用,谓十一月水方用事,而火气已上升也,正説‘冬至火从之’之义,如此则与下文一贯矣。”- ⒌ 从不改变;一向如此。 - 引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沉相国 一贯倾其同官 沉鲤,大兴妖书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又是你说的对,你一贯正确!”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九章:“为了重新骑在 中国 人民头上,你们不惜当卖国贼,不惜给外国反动派当干儿子,这是你们一贯的作法。”- ⒍ 表数量。古时千钱为一贯。 - 引《汉书·武帝纪》“初算緡钱” 唐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一贯千钱。” 
 《宋史·刑法志二》:“以绢计赃者,更增一贯,以四千为一匹。”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我一贯本钱,卖了一贯,又赚了一贯。”- ⒎ 表数量。用于成串的东西。 - 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麯并酒等》:“以麻绳穿之,五十饼为一贯,悬着户内。” 
 《北史·赵柔传》:“柔 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縑。”
- ◎ 无的意思
- 【卯集下 • 无】无·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0 -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 ◎ 两端的意思
- ⒈ 事物的两个顶端;两头。 - 引《论语·子罕》:“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颖达 疏:“两端,终始也。”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出游兵以定两端,握奇数而制四面。”
 《元史·礼乐志二》:“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韦为表,实之以糠。拊其两端,以相乐舞节。”- ⒉ 谓两个极端。 - 引《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郑玄 注:“两端,过与不及也。”- ⒊ 犹两者。 - 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 已罢朝,出止车门,召 韩御史大夫 载,怒曰:‘与 长孺 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宋书·律历志中》:“古之为历者, 邓平 能修旧制新, 刘洪 始减《四分》,又定月行迟疾, 杨伟 斟酌两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积分设差,以推合朔月蚀。”
 唐 欧阳詹 《江夏留别华二》诗:“乡路我尚遥,客游君未回。将何慰两端,互勉临岐杯。”- ⒋ 指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态度。 - 引《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 恐,使人止 晋鄙,留军壁 鄴,名为救 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晋书·王浚传》:“及 赵王 伦 篡位,三王起义兵, 浚 拥众挟两端,遏絶檄书,使其境内士庶不得赴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世衡 知城事,寨下属 羌 率持两端,向背不常。”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上以 第巴 始终反覆持两端,乃追还其使。”- ⒌ 犹两种、两类。 - 引《荀子·正论》:“而圣王之分,荣辱是也。是有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埶荣者,有义辱者,有埶辱者。” 
总述:诗句一贯无两端出自《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