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坐中寒瑟瑟
- 拼音
- zuò zhōng hán sè sè
- 平仄
- 仄平平仄仄
- 韵脚
- 入声四质、去声四寘
- 上一句
- 堂心豁地形
- 下一句
- 床下细泠泠
「坐中寒瑟瑟」出自:《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
池角通泉脉,堂心豁地形。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
雨夜思巫峡,秋朝想洞庭。千年孤镜碧,一片远天青。
鱼戏摇红尾,鸥闲退白翎。荷倾泻珠露,沙乱动金星。
藤架如纱帐,苔墙似锦屏。龙门人少到,仙棹自多停。
游忆高僧伴,吟招野客听。馀波不能惜,便欲养浮萍。
「坐中寒瑟瑟」作者: 雍陶
「坐中寒瑟瑟」辞典释义
◎ 坐的意思
【丑集中 • 土】坐·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古文〕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又便坐,別坐之處。【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又【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又猶守也。【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又古者謂跪爲坐。【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註】坐,跪也。又【律】有罪坐。【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又罪人對理曰坐。【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又釋氏大坐曰跏趺。【蓮華經】結跏趺坐。又與座通。【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註】正座也。又姓。見【姓苑】。又【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 中的意思
【子集上 • 丨】中·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又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又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又【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又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又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又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又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又【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又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又【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又姓。漢少府卿中京。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又【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又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又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又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又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又【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又【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又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詩·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頻。【班固·高祖泗水亭】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寒的意思
【寅集上 • 宀】寒·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9
〔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又姓。漢博士寒朗。又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又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瑟瑟的意思
⒈ 碧色宝石。
引《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新唐书·高仙芝传》:“仙芝 为人贪,破 石,获瑟瑟十餘斛。”
《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寳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⒉ 指碧绿色。
引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 陆游 《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⒊ 象声词。
引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⒋ 寒凉貌。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牀下细冷冷。”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釧微闻,应是换 吴 棉。”⒌ 萧索貌;寂寥貌。
引唐 刘希夷 《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 龚自珍 《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⒍ 形容发抖的样子。
引《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
《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⒎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
总述:诗句坐中寒瑟瑟出自《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作者是唐朝诗人雍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