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留得溪头瑟瑟波
- 拼音
- liú dé xī tóu sè sè bō
- 平仄
- 平仄?平仄仄平
- 韵脚
- 下平五歌
- 上一句
- 绿闇红藏人不识
- 下一句
- 泼成纸上猩猩色
「留得溪头瑟瑟波」出自:《乞彩笺歌》
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
不使红霓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供,
卓文醉后开无力。孔雀衔来向日飞,翩翩压折黄金翼。
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砻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
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袖松花都未有。
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也知价重连城璧,
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
「留得溪头瑟瑟波」作者: 韦庄
「留得溪头瑟瑟波」辞典释义
◎ 留的意思
【午集上 • 田】留·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5
【正字通】俗畱字。
◎ 得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得·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古文〕䙷【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溪头的意思
⒈ 犹溪边。
引唐 李端 《送客东归》诗:“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词:“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 吴伟业 《过诸乾一细林山馆》诗:“桥痕穿谷口,亭影压溪头。”
谿頭:犹溪中。 清 徐恪 《桃叶曲》:“五月南风来,谿头长莲叶。”◎ 瑟瑟的意思
⒈ 碧色宝石。
引《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新唐书·高仙芝传》:“仙芝 为人贪,破 石,获瑟瑟十餘斛。”
《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寳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⒉ 指碧绿色。
引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 陆游 《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⒊ 象声词。
引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⒋ 寒凉貌。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牀下细冷冷。”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釧微闻,应是换 吴 棉。”⒌ 萧索貌;寂寥貌。
引唐 刘希夷 《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 龚自珍 《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⒍ 形容发抖的样子。
引《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
《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⒎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
◎ 波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波·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禾切,音皤。【說文】水涌流也。【爾雅·釋水】大波爲瀾,小波爲淪,直波爲徑。
又水名。【水經注】波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又澤名。【書·禹貢】滎波旣豬。【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註】波讀爲播。又洛之別名。【爾雅·釋水】水自洛出爲波。又潤也。【左傳·僖二十三年】晉公子曰: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又搖動也。【莊子·外物篇】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波。又目光曰波。【曹植·洛神賦】托微波以通辭。又金波,月光也。【前漢·郊祀歌】月以金波。又沸波,鳥名。【禽經】王睢,魚鷹也。詩謂之睢鳩,淮南子謂之沸波。又偃波,書名。【歐陽詢·書法】偃波書,卽版書,狀如連文,謂之偃波。又流波,山名。在東海中。見【山海經】。又長年之稱。【范成大·吳船錄】蜀中稱尊者爲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又【李翊·俗呼小錄】跑謂之波,立謂之站。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內有波縣。又郡名。【廣輿記】寧波府,屬浙江。本越甬東地,隋曰越州,唐曰明州,明曰寧波府。又【集韻】班麋切【正韻】逋眉切,音羆。與陂同。阪也。一曰澤障也。【前漢·江都易王傳】後游雷波天大風。【註】波讀爲陂。又【集韻】【韻會】彼義切,音賁。循行水也。【前漢·西域傳】傍南山,北波河。
总述:诗句留得溪头瑟瑟波出自《乞彩笺歌》。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