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秋天瑟瑟夜漫漫
- 拼音
- qiū tiān sè sè yè màn màn
- 平仄
- 平平仄仄仄仄仄
- 韵脚
-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 下一句
- 夜白风清玉露漙
「秋天瑟瑟夜漫漫」出自:《捣衣篇》
秦地佳人闺阁寒。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
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盘桓徙倚夜已久,
萤火双飞入帘牖。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
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君看月下参差影,
为听莎间断续声。绛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
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闻道还家未有期,
谁怜登陇不胜悲。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
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莫言衣上有斑斑,
只为思君泪相续。
「秋天瑟瑟夜漫漫」作者: 刘希夷
「秋天瑟瑟夜漫漫」辞典释义
◎ 秋天的意思
⒈ 秋日的天空。
引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文学言治尚於 唐 虞,言义高於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前蜀 尹鹗 《菩萨蛮》词:“陇 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⒉ 秋季。
引唐 张谔 《九月》诗:“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胡适 《尝试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瑟瑟的意思
⒈ 碧色宝石。
引《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新唐书·高仙芝传》:“仙芝 为人贪,破 石,获瑟瑟十餘斛。”
《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寳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⒉ 指碧绿色。
引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 陆游 《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⒊ 象声词。
引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⒋ 寒凉貌。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牀下细冷冷。”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釧微闻,应是换 吴 棉。”⒌ 萧索貌;寂寥貌。
引唐 刘希夷 《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 龚自珍 《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⒍ 形容发抖的样子。
引《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
《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⒎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
◎ 夜的意思
【丑集下 • 夕】夜·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羊謝切【集韻】【韻會】寅謝切【正韻】寅射切,耶去聲。日入爲夜,與晝對。【夏小正】時有養夜。【註】猶言永夜也。【周禮·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衞宏·漢舊儀】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漢制,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
又宣夜,窺天之器。【蔡邕·釋誨】言天體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又夜明,祭月之坎。【禮·祭法】夜明,祭月也。又武宿夜,武舞曲名。【禮·祭統】舞莫重於武宿夜。又子夜,晉曲名。【樂府·解題】昔女子名子夜者造此聲,其聲甚哀。又國名。西夜,去長安萬三百五十里,見【前漢·西域傳】。又夜郞,在播州。見【蜀記】。又【史記·夏本紀】桀鑿池爲夜宮。又使夜,漢宮官名,見【外戚傳】。又不夜,城名,在西夏。【杜甫詩】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邵氏聞見錄】無風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詔經略西邊至其處。【齊地記】齊有不夜城,古者有日夜照于東境,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爲名。又墓穴曰夜臺,一曰長夜。【古詩】築此長夜室。又嘉夜,草名。【前漢·禮樂志郊祀歌】俠嘉夜,蘭芳。【註】俠挾同。嘉夜,芳草也。【楊愼·轉注】作液,非。又姓,見【通志】。又【集韻】夷益切,音亦。東海縣名。又他歷切,音惕。列子湯問篇,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聞其聲,見【古今轉注】。又通御韻。【屈原·離騷】吾令鳳凰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率雲霓而來御。又古通箇韻。【琳·武庫賦】千徒縱唱,億夫求和,聲訇隱而動山,光赫赫以燭夜。字書作叶,非。又叶羊洳切,音豫。【詩·唐風】夏之日,冬之夜。叶下居,居音倨。又叶以灼切,音龠。【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叶下惡。【說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省聲,亦作。◎ 漫漫的意思
⒈ 广远无际貌。
引《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
尹知章 注:“漫漫,旷远貌。”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宋 范成大 《题山水横看》诗之一:“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六场:“长路漫漫北风紧,带锁配枷实难行。”⒉ 长貌;久貌。
引《后汉书·蔡邕传》“宁子 有清商之歌, 百里 有豢牛之事” 李贤 注引《三齐记》载 宁戚 歌曰:“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晋 潘岳 《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在孤寂的空房中,她想起日后这漫漫的岁月,有时痛不欲生,几要自杀。”⒊ 平缓貌。
引《广雅·释训》:“漫漫,平也。”
南朝 梁 沉约 《早发定山》诗:“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宋 王安石 《寄韩持国》诗:“渌遶宫城漫漫流,鹅黄小蝶弄春柔。”⒋ 遍布貌。
引《太平御览》卷八引《尚书大传》:“舜 歌曰:‘卿云烂兮,糺漫漫。’”
今本《尚书大传》作“縵縵”。 唐 戴叔伦 《苏溪亭》诗:“苏溪亭 上草漫漫,谁依东风十二阑。”
《白雪遗音·八角鼓·春云淡淡》:“春云淡淡,春雾漫漫。”⒌ 众多貌。
引战国 楚 宋玉 《钓赋》:“漫漫羣生,孰非吾有。”
⒍ 放任,放纵。
引《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归以吾言谓而王,王前事漫漫,今当自谨,独不闻 燕 齐 事乎?言吾为而王泣也。”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⒎ 昏愦糊涂。
引《太平御览》卷二二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里语曰:‘县官漫漫,寃死者半。’”
南朝 梁 江淹 《泣赋》:“心蒙蒙兮恍惚,魄漫漫兮西东。”
清 刘大櫆 《<张弘勋诗集>序》:“其与友相接,漫漫昏昏,无可相切磋之具。”⒏ 浩荡貌。
引唐 元稹 《有酒》诗之八:“有酒有酒兮告临江,风漫漫兮波长。”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诗:“东风漫漫吹桃李,尽日独行春色里。”
清 龚自珍 《京师春尽夕大雨书怀晓起柬比邻李太守吴舍人》诗:“春风漫漫春浩浩,生人死人满春抱。”⒐ 容光焕发的样子。
⒑ 慢慢。
引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太僕停嗔息怒,听老汉漫漫的説与你听。”
清 袁于令 《双莺》第五折:“我们且漫漫的傍了垂杨,一路访去。”
清 蒋士铨 《桂林霜·投辕》:“求爷通报过了,小人漫漫的再禀。”
张天翼 《儿女们》:“耳朵里听着他们哇啦哇啦吵着的声音漫漫的远下去远下去。”
总述:诗句秋天瑟瑟夜漫漫出自《捣衣篇》。作者是唐朝诗人刘希夷。